人權活動家:中共體系每天都在進行屠殺

標籤: ,

【大紀元6月8日訊】(大紀元記者方慧渥太華報導)6月4日當天,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國會廣場,來自渥太華社區的華人及加拿大人共同舉辦了圖片展覽及小規模遊行,追憶「六四」死難者,聲討中共暴政,表達對中國未來社會實現民主化的希望。

石興建:屠城者逃脫不了歷史的懲罰

6月4日,在渥太華國會廣場,揭露「六四」天安門大屠殺及中共暴政真像圖片展覽,共展出了近500幅照片。記錄了21年前,由中國大專院校學生發起的呼籲「民主」的運動被中共當局血腥扼殺的真實歷史。

圖片展覽的主辦人是渥太華民主人士石興建先生。石興建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們很多同胞在六四被屠殺了,我們有這個責任為他們恢復名譽,我們要追究那些屠殺人民元兇的責任。無論過去了多少年,他們屠殺人民之後也不能逍遙法外,我們一定要追究到底。」

「另一方面,我們希望大家記住這個事件,不要忘記這段歷史,否則歷史會重演。最重要的是希望這樣的事情在中國不再發生,我們希望中國能夠變成為一個民主制度的國家。在加拿大很難想像,這裡會發生六四屠殺事件。也望中國能用和平的方式處理一些問題。再一點就是,提醒現在的當政者,希望他們做事時,要三思而後行,是不是一定要用這種屠殺人民的殘酷手段來達到他們目的,無論是政治的還時其它的。還要特別提醒那些目前還在對人民實行迫害的人,他們應該記住,他們犯下的罪惡一定要被追究的,無論時間多長,他們都逃脫不了歷史的懲罰。」

侯文卓: 中共大規模屠殺每天都在進行

來自渥太華社區的華人及加拿大人在活動現場舉行小規模遊行,向人們揭露中共暴政下,中國人民遭受的苦難及迫害。

渥太華大學訪問學者侯文卓女士是當年參加六四學生民主運動的見證人之一。她向記者介紹說,1989年,當時她是四川大學大一的學生,在外語系讀英語,她參與了89年學生民主運動的全過程。在事後,她曾被校方軟禁了幾個月。

候女士還指出:「中共對人民的屠殺不僅僅發生在89年六四的那一天,實際上,有系統的屠殺、而且是大範圍的屠殺每一天都在進行,眾所周知,中國人的孩子被毒奶、毒食品所害、被毒疫苗所害、被豆腐渣工程的校舍所害,最近又出現了有人到學校去砍殺孩子。據英國電台的採訪,中國每年有7萬個孩子被綁架,遭受家破人亡、親父母喪子,孩子喪失父母的痛苦……等等,中共這樣的體制就是殺害孩子的體制;中共這樣的體制還殺害了包括數萬法輪功學員在內的眾多信仰團體的民眾,基督教徒、佛教徒、藏族教徒等。」

「中共對民主異見人士的態度極為殘忍。維權律師高智晟被綁架關押,50多天被打得遍體鱗傷後,還對他的生殖器插牙籤,他遭受了無數的侮辱;民主異見人士胡佳、力宏和楊天水等被長期關押,在遭受迫害身體極度惡化,生命危在旦夕的情況下,中共還不允許他們出來,不許同親人見面。還有就是,這個體制還殺被強拆的人們,造成了多少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致使一些人走上自焚的絕路。有一些人起來反抗,去殺那些逼迫他們強拆的人。

「當前,中共最謊謬的論調是不斷強調『穩定壓倒一切』,實際上,這已經把中國置在了一個火山口上。因為這個所謂的政策,是靠對人民採取不顧一切的暴力壓制來維護其『穩定』統治,其最中的結果必將燒燬中共自身。

「中國人民從未放棄對民主與自由的追求」

在紀念六四的同時,侯文卓女士作為不久前成立的中國民主黨成員之一,還倡導發起了「中國人權長城簽名」活動,呼籲儘快結束中共獨裁暴政,實現民主中國。

候女士說:「目前,中國人中一個比較普遍的共識就是:要求自由、要求民主、要求人權。中國實際上加入了聯合國的《公民和政治權利公約》,以及《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公約》,但是共產黨卻遲遲不履行公約。它對人民還是實行殘忍的鎮壓手段來維護統治,這是中國百姓所不能容忍的。」

「實際上,自辛亥革命後的百餘年來,儘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歷經了重重魔難,中國人民從未放棄對民主與自由的追求。在世界上華人生活的社會裏,台灣目前已經實現了民主,因此民主對於中國大陸來說是可以期待的,中國民主黨目前已開始履行推進中國民主的使命。」

參加六四紀念活動的渥太華軟件測試員, 波蘭移民芭芭拉女士(Barbare Golebiowski)認為,無論來自世界上的哪一個國家,人們都應該記住中國的「六四」血案,意識到「言論自由」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何等的重要。渥太華工程師,加拿大人阿拉斯戴爾(Alasdair Day)同妻子帶著他們的三個幼兒,也來參加紀念六四的活動。他們全家舉著牌匾參加了小規模遊行。阿拉斯戴爾先生向記者表示,他們希望中國人民能夠像加拿大人一樣擁有信仰及言論自由等基本人權,希望六四的悲劇不再重演。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朱萬利:六四使我發誓不再到天安門廣場
「六四」屠殺21年 中共變了嗎?(2)
姜維平:深圳衛視事件的思考與分析
吳義龍獲頒2010年中國青年人權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