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7日報導】(中央社台北7日綜合外電報導)在超過7億觀眾的目光關注下,兩個人面對面,知道這一球將決定隊伍的命運:這就是世界盃足球賽的PK大賽。
南非世足賽將在6月11日開踢,根據統計,最後優勝隊伍在一路晉級的比賽當中,有超過50%機率必須在PK大戰中得勝過。
然而,甚至有些世界最頂尖的球員也無法戰勝這種壓力,徒留遺憾。讓數以百萬計球迷不勝唏噓,本人也將終生自問:「要是當時…?」
這一剎那既能讓球員成為英雄,也可能在完美無瑕的生涯記錄上留下難以抹滅的疤痕。
義大利隊前鋒巴吉歐(Roberto Baggio)是1994年世足賽最出鋒頭的球員之一,但是對戰巴西的一腳之差,讓義大利隊痛失冠軍。他說:「那一踢影響我許多年。」
「那是我職業生涯當中最糟的時刻,我到現在還會夢見。如果我能消除過去的時間,我想除去那一刻。」
德國隊是最冷靜的隊伍,在參與的4次PK戰中保持全勝記錄。
自從此制度在1982年引進大會之後,7屆世界盃共出現過20次PK大戰。
德國後衛史蒂賴克(Uli Stielike)在1982年對戰西班牙時沒射進,是第1個失誤的德國球員,但是德國隊仍贏得準決賽。之後德國隊再也沒有過失誤,成功率高達94%。
相較之下,12碼罰球是英格蘭的噩夢。3次PK都落敗,14球共有半數未進。
在PK大戰中,先發球隊有60%的得勝率,因此拋銅板獲勝的隊長,在踢球前就先佔有優勢。
之後就是技術問題了。但是專家表示,其實關鍵在於掌控壓力的技巧。
挪威運動科學學院(Norwegian School of Sport Science)副教授喬特(Geir Jordet)表示:「罰球其實是心理戰。」
「重點不在於技巧或技術,在於球員是不是怕了。PK大戰的重點不在於踢得超好、技巧高超的入球。而是在於那1個,2個,甚至3個被壓力擊潰的球員。」
他的研究顯示,某些球員或是國家失敗,其實有幾個特定原因。
舉例來說,英格蘭、西班牙、義大利和荷蘭的「明星」地位較高,在家鄉就有很多球會是常勝軍,因此壓力也更大。
喬特研究發現,英國球員比其他國家球員更快起腳,顯示他們渴望儘快將球踢完。(譯者:中央社戴雅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