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5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帆美國華府新聞綜述)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從1869年創建於地下室、當時只有1個僱員,到2008年發展成有32,000名僱員、全球年淨收入110億美元的跨國公司,高盛的發跡史無疑是華爾街的一個「經典傳奇」。
今年4月高盛集團因涉嫌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欺詐投資者,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起民事訴訟。與此同時,由於高盛集團在希臘債務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英國、德國和法國政府都公開表示,將調查高盛在本國的業務。
處於起訴案漩渦中的高盛,一下面臨著四面楚歌的境地。
21世紀經濟報導引述國資委金融衍生品顧問、康奈爾大學及長江商學院金融教授黃明說:「高盛在美國的問題不是大問題,其更大的問題在中國。」
高盛遭美國證交會起訴
2010年4月16日,高盛集團卻因涉嫌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欺詐投資者,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起民事訴訟。
根據這一訴訟,保爾森對沖基金公司2007年向高盛支付約1,500萬美元,讓其設計並銷售一種基於次貸業務的抵押擔保債券(CDO)。在交易中,高盛未向投資者披露保爾森對沖基金公司對該產品做空的「關鍵性信息」。保爾森對沖基金公司因準確判斷美國房市泡沫破滅而大賺一筆。參與交易的兩家歐洲銀行損失則達10億美元。SEC的執法部門表示,高盛的錯誤在於一方面允諾一客戶做空該金融產品,另一方面卻向其他投資者承諾該產品是由獨立客觀的第三方推出的。
高盛事件立即引發股市恐慌情緒,截至4月16日收盤,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下跌超過120點,標準普爾500種股票指數跌幅在1.5%以上,高盛股價跌幅則超過12%,損失達142億美元。
調查高盛助希臘隱瞞債務
2010年初,美國高盛等華爾街大型金融機構在希臘債務危機中的責任和角色就已經引起媒體的關注。據熟悉內情人士披露,希臘曾與高盛等十五家金融機構簽署貨幣互換等金融衍生商品協議,以此通過利息延期支付、選擇性採用歷史匯率等手段,有效地掩蓋了希臘赤字。據說幕後主要推手是高盛一位會講希臘語的女主管:勞迪亞蒂絲。
4月19日,英國首相布朗率先批評高盛「道德破產」,希望英國金融監管機構調查被美國證監會起訴的高盛集團。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FSA)隨後吊銷高盛副總裁法布里斯‧托爾雷倫敦金融城登錄交易執照,同時宣佈將同SEC合作,開始正式就欺詐案中涉及英國銀行的8.41億美元損失,對高盛英國倫敦分部的業務展開調查。
4月21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建議,在SEC對高盛集團的欺詐指控得出結果以前,希望德國政府暫時停止向高盛集團提供新業務,而德國金融監管局早在此前兩天就已聯絡SEC,尋求獲得有關高盛集團與德國工業銀行(IKB)之間關係的細節信息。
同一日,法國經濟部長拉加爾德表示,鑒於美國高盛遭遇欺詐指控,法國監管當局值得對此展開全面調查。
處於起訴案漩渦中的高盛,一下面臨著四面楚歌的境地。
高盛口號——「長期的貪婪」
在高盛公司的網站上,其標榜的「14條業務原則」中,第一條是「客戶利益永遠至上」﹔第二條「我們最重要的三大財富是員工、資本和聲譽。如三者之中任何一項遭到損害,最難重建的是聲譽。」
從高盛在這次金融危機所扮演的角色來看,社會輿論指責高盛顯然關注的只是自身的利益,而絕非客戶利益。經過一百多年豎立起來的所謂「良好聲譽」也被高盛自己毀壞怠盡。這讓人從中聯想到高盛的另一個著名口號,叫作「長期的貪婪」。這個口號本來是要求高盛的交易員不要過於在乎短期交易損失。但現在看來,高盛的種種行為正為「貪婪」一詞做了最好的註腳。
回顧高盛的歷史就會發現,這位華爾街老大在設計金融陷阱、製造金融炸彈方面早有前科,只是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舉世皆賠,唯其獨賺,引發眾怒而已。
而回首其在中國市場近20年興風作浪、操控市場、鼓吹泡沫的種種作為,不禁令人更加震驚。
取得中共的信任
按照高盛自己的說法:「高盛長期以來視中國為重要市場,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就把中國作為全球業務發展的重點地區。」
「高盛1984年在香港設亞太地區總部,又於1994年分別在北京和上海開設代表處,正式進駐中國內地市場。此後,高盛在中國逐步建立起強大的國際投資銀行業務分支機構,向中國政府和國內佔據行業領導地位的大型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自1994年進入中國大陸以來,高盛在中國取得的成就是其它任何國際金融機構難以比擬的,其中關鍵就是它取得了中共的信任。
2010年5月4日,紐約股票交易所收盤前,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的金融專家們在其操作間內。當日,主要股指大幅下跌,是三個月來的最低點。由於希臘債務危機和紐約恐怖炸彈事件造成的恐慌,以及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和經濟成長的不確定性,造成投資者們的緊張。(Getty Images)
高盛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突然辭職 前往清華任教授
高盛為開拓人脈,可謂用心良苦, 一個典型例子是﹕2003年,時任高盛總裁兼聯席首席運營官的約翰‧桑頓(John Thornton)突然辭職,前往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擔任全球領導藝術項目主任,並親自設計、組織並授課。為何桑頓要放棄1,120萬美元的年收入來到中國的大學做教授,而且是來清華大學,上的課程還是EMBA項目的領導力課程?
看看這些年來清華經管學院的EMBA項目中有多少學員是中國國有企業高管、各級政府官員,就知道了。以開設的領導力課程影響國有企業高管、政府官員們的思維,日後依靠他們為高盛創造商業機會,外界評論「桑頓以及高盛可謂是深謀遠慮」。英國《獨立報》在一篇報導中就曾指出:桑頓已成為發展中美商業與政治關係的重量級人物。
以廣泛的人脈關係進而打通商脈,是高盛撬開中國市場的絕招。雖然這個過程對高盛來說有點漫長,卻在中共的決策者們面前顯示了自己的一片「誠意」。
在歐美政商界 早就手眼通天
其實,高盛在歐美政商界,早就有廣泛而深厚的人脈,手眼通天。美國金融專家查爾斯‧埃利斯出版的《高盛帝國》一書中曾談到:前布什政府的財政部長保爾森是高盛的前總裁;為歐盟領導著危機應對事務的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曾是高盛國際部門副董事長;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Robert B. Zoellick)是高盛的常務董事;監管美國政府7,000億美元不良資產救助計劃的卡什卡利(Neel Kashkari)也曾在高盛任職。
此外,高盛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約翰‧塞恩(John Thain)出任過紐約證券交易所首席執行長;高盛前合夥人肯尼思‧布羅迪(Kenneth D. Brody)曾經擔任美國政府下屬的美國進出口銀行總裁兼董事長;高盛前任執行合夥人魯本‧傑弗里(Reuben Jeffery III)擔任大宗商品期貨及期權交易負責人;高盛前任聯合董事長斯蒂芬‧弗裡德曼(Stephen Friedman)成為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後任白宮外國情報諮詢委員會主席;高盛原執行董事長喬舒亞‧波頓(Joshua Bolten)擔任白宮幕僚長;高盛前副總裁羅伯特‧斯蒂爾擔任財長的國內金融顧問;原高盛全球股票業務主管蘭德爾‧福特擔任國務卿賴斯的顧問等等。
有了如此廣泛而深厚的人脈基礎,高盛當然可以在世界及中國市場上呼風喚雨、暢行無阻了。
高盛協助中共處理很多銀行「不良資產」
1.4萬億元的中國國家銀行不良資產曾經是中共政府的心頭隱痛。在中國金融機構本身無力消解,而很多國外投資機構也引而不發的情況下,高盛出現了。
2001年年底,高盛以現金加合作經營的方式購買了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帳面值為19.72億元的資產包。一年多以後,高盛與華融建立了中國第一家不良資產處置的合資公司。10個月之後,高盛又從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的手中收購了80多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資產。兩年之後,高盛再與中國工商銀行建立處置不良資產的戰略性夥伴關係,雙方約定建立合資企業以共同投資於工商銀行內部80億至100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資產。
2002年,時任中國證監會主席的周小川向國際投行界放出口風,希望國際投行以「買門票」的方式進入中國,高盛再一次以積極的姿態響應了中方發出的邀請。2004年,高盛捐款6,200萬美元,幫助與高盛沒有任何關聯、其時正處於財務困境中的海南證券。高盛這一慷慨行為再次獲得了中共的好感,最終得以成功創立高盛高華證券,並創下中國金融史多個第一。
登陸中國證券業
當然,光靠人脈不夠。高盛老到的市場手腕也非常重要。在進入中國市場的過程中,高盛通過各種手段成功繞過了中國政府所設定的轉讓和控股的種種政策性限制,最終達到控制被收購企業控制權的目的。
以高盛集團與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合資組建的高盛高華證券公司為例,高盛在合資之中同樣遇到了「在中外合資金融機構中,外方持股比例上限為33%」的政策紅線,因此,在這家合資證券公司公開性的資產註冊表中,高盛只擁有33%的股份,而高華證券則擁有其餘的67%。問題的關鍵在於,高華證券6個自然人出資8.04億元形成的3/4的公司股份均來源於高盛公司的商業貸款。通過如此巧妙的財務安排,高盛繞過了相關政策的硬性約束,成為首家絕對控股中國內地合資證券公司的海外投行,當然,一旦遊戲規則有變,高盛隨時都可以整體收購高華證券,從而真正實現登陸中國證券業的計劃。
雖然很多外資銀行都羨慕高盛此舉,並希望達成與高盛類似的交易,但他們能否如願以償卻是個未知數。英國《金融時報》曾就此評論,「也許是因為沒有哪家金融機構象高盛那樣與中國官員有如此密切關係」。
掌控重要企業 全面狙擊中國市場
高盛在中國的投資市場中,涉及範圍極廣。與那些大張旗鼓、高歌猛進的外國投資機構相比,高盛進入中國投資市場則顯得不露山水、穩紮穩打。但其眼光之銳利、手法之老煉,實在令其它公司甘敗下風。其對中國重要企業和產業鏈的控制,又令很多業內人士憂心。
高盛首先成功佈局中國房地產市場。在投資中,高盛採用了曲線進入的方式,即通過投資機構或者資產管理機構,以資產或者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來操控對房地產的開發。
由於信用體制不健全,中國金融機構中出現了大量以土地和房產為抵押貸款而造成的不良資產。而高盛正是通過投資這些不良資產,進軍地產市場。據悉,在高盛與華融資產和長城資產管理公司簽署的近百億元不良資產處置協議中,其中約50%屬於地產不良資產,而僅憑這些資源,高盛就可以在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出舉足輕重的聲音。
高盛國際下屬的子公司——白廳基金(Whitehall Funds)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房地產投資者,有超過一半的股份屬於高盛。目前,高盛通過該基金在全球範圍內共計收購26,000多項房地產相關的資產,交易成本約為600億美元。為了與摩根斯坦利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一決高低,白廳毅然出手,以1.076億美元的價格一口吃下了上海百騰大廈,成為上海迄今為止成交價格最高的地產買賣。這也是高盛在中國房地產市場展開的第一次公開性收購。
隨後,高盛又找到了降落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第二個隱形陣地——與21世紀中國不動產公司簽署了注資2200萬美元的投資協議。注資完成後,高盛成為21世紀中國不動產的第二大股東。21世紀不動產是全球最大的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1971年在美國成立。該公司採取特許經營的方式,在中國設立了「21世紀中國不動產」。目前,在中國已經有15個區域分部,300多家加盟店。根據規劃,21世紀中國不動產未來計劃在國內各大中城市建立60個區域分部,吸收4,000家加盟店,培養30,000名經紀人。由此,高盛順利完成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上的全面佈局。
再以肉類相關企業為例。在收購雙彙集團35.72%的股份時,高盛遭遇到了要約收購30%底線的難題;高盛隨即召集鼎暉中國成長基金Ⅱ、香港羅特克斯有限公司等聯合中標,最終繞過了相關政策規定。在此次收購中,羅特克斯實際持有雙匯60.72%的股權,而高盛的附屬公司持有羅特克斯51%的股權,這就意味著,高盛最終取得了雙匯的實際控股股東的位置,將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收入了囊中。值得關注的是,高盛已持有中國雨潤食品集團有限公司13%的股權,而雨潤恰恰是雙匯在中國的最大競爭對手。這就意味著,高盛將獨霸中國肉類加工業的江山。在擁有雙匯和雨潤兩家中國巨型肉類加工企業以及成熟的銷售渠道和品牌後,高盛又開始向上游養殖領域進軍。
金融巨頭羅傑斯曾說:「在中國最有投資價值的就是農產品」。高盛斥資數億美元,在中國生豬養殖的重點地區湖南、福建一帶一口氣全資收購了十餘家專業養豬廠。以高盛為代表的國際資本滲透的不僅是中國養殖業的整條產業鏈,更涉及中國農業上下游各個領域。因此,業內人士擔心,生豬養殖與豬肉加工正在成為外資的盤中餐,其操控價格、牟取暴利的能力,可能引發的食品與國家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在高盛的投資視野之中,大都是中國的品牌企業或者新興行業:平安保險、中國網通、中芯國際、粵海企業、無錫尚德等等。這些企業要麼在所屬行業中處於重量級位置,要麼具有十分樂觀的成長潛力,其市場影響要大大超過一般性企業。
最近,在激烈競爭中,高盛又取得了向工行投資37.8億美元並控制其10%股份的權利。這是高盛對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第一次直接投資,也是其在中國的最大一筆投資項目。中國工商銀行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批發銀行、最大的零售銀行、最大的按揭銀行、最大的電子銀行、最大的資產托管銀行和最大的清算銀行,擁有約1.8萬家分支機構,為1億多個人客戶和400多萬公司客戶提供全方位的商業銀行產品和服務。
最新又傳出消息,中國第四大保險公司——泰康人壽的部份股權或將易手,接手者為高盛旗下的投資機構。高盛旗下一投資機構欲購買法國安盛保險持有的泰康人壽15.6%的股權。目前該筆交易已接近尾聲,法國安盛對此給出的估價是10.5億美元。專業人士認為價格相當便宜,而且泰康人壽很快將要上市,上市後其價格遠不止此。
目前,高盛又把投資目標對準了更大數量的中共國有企業。2007年新年剛過,高盛就宣佈將在瀋陽設立分公司。這是高盛正式進駐中國的第三座城市。根據規劃,未來5年,瀋陽要引進50家風險投資機構,風險投資規模突破200億元。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國企改制改組的需求,市場經驗豐富、人脈網絡強大的高盛當然不會坐失良機。
情報能力驚人﹖
高盛何以能夠對中國市場瞭如指掌,情報能力驚人?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高盛在為中國大型骨幹企業在海外上市、引進戰略投資或海外併購過程中,長期擔任外資中介服務機構(包括投資諮詢、審計、評級等)。在此過程中,他們必須對相關公司進行全面、徹底的「家底盤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與中化等中國石油巨頭,在股份配售承銷、帳簿管理、海外併購等各方面都得到高盛等相關美國金融機構的「周密服務」,而凡是經過外資中介機構「周密服務」的,也都幾乎無祕密可言。
當然高盛介入的中國戰略行業遠不止石油。電信業直接涉及中國信息安全,在日益走向一體化的歐洲,英法德之間的電信業都是明顯的禁區。1997年,高盛擔任中國移動40億美元首次公開上市的主承銷商,這是當年除日本外亞洲地區最大的民營化項目之一,也是中國電信行業第一個民營化項目。1999年高盛擔任中國移動價值20億美元二次股票發行項目的主承銷商。2000年,高盛擔任中國移動創記錄的價值72億美元後續/可轉債發行項目的聯席全球協調人。2001年,高盛收購了中國三大綜合固線電信服務公司中國網通價值6000萬美元(合2.4%)的股份。其它如金融、汽車、大眾傳媒、醫藥等行業高盛早就染指,而且無一例外都是龍頭骨幹企業。
此外,高盛還擔任一些省政府的財務顧問,多次在中國政府的大型全球債務發售交易中擔任顧問及主承銷商。著名的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從1993年開始,就作為項目顧問參與× × 部制定中國會計準則,此後長期協助該部推進此發展方案。而高盛與德勤等會計師事務所都有著緊密的業務合作,因此其對中國從中央到重要地方的財政運行狀況相當清楚。近年來,高盛對中國經濟的預測與國家統計局等相關部門事後發表的報告數據,經常出現驚人的一致,有時連小數點後數字都分毫不差!
操控市場 致國企巨虧
高盛在中國市場吸金20年的過程中,其操控市場、導致中國國企巨虧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其中最引人注目就是當年中航油巨虧案。
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國航空油料總公司於1993年5月在新加坡創辦的,在1997年至2003年間,實現了高速增長。2003年,有媒體曾盛讚中航油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棋盤上的過河尖兵」。但僅一年多之後,2004年11月30日,中航油就發佈了一個令世界震驚的消息:公司因石油衍生產品交易(做空石油期貨),總計虧損5.5億美元。
中航油2003年3月28日開始投機油品期權交易。而交易對手之一是高盛的子公司傑潤。2003年3月伊拉克戰爭爆發後,國際油價一度回落,在每桶32美元~25美元區域徘徊。 據普華永道2005年3月30日公佈的「中航油事件」調查報告顯示,中航油在2003年四季度對國際油價作出下跌的預期,因此改變交易戰略,從「做多」轉入「做空」,開始賣出買權並買入賣權。
2004年1月26日,中航油與交易對手高盛子公司傑潤簽署了第一份重組協議,雙方同意結束前面的期權交易而重簽一份更大的合約。根據協議,中航油在平倉後,買進了更大的賣出期權。但自2004年1月簽署重組協議至當年6月,油價並未如中航油預期的下跌,反而一漲再漲,至6月1日已超過每桶40美元。到二季度,因期貨產生的虧損已高達3,000萬美元。中航油再次選擇「後挪」,在當年6月28日同交易對手高盛子公司傑潤簽訂第二份重組協議,風險成倍擴大。之後,國際油價繼續攀昇。
在此過程中,日本三井住友銀行、美國高盛公司等先是給中航油「放帳」操作期權,即在一定金額範圍內不用收取保證金;後又允許挪移盤位,對挪移盤位的風險也沒有說明。後來等到油價衝到歷史高點時,突然取消放帳、提高保證金比例,逼迫中航油「斬倉」。
高盛還曾與中國國內眾多國企上市公司簽訂原油期權套保合約。2008年12月,高盛與深南電簽訂的兩份油價對賭協議率先曝光。這一官司涉及數千萬美元,深南電最後不得已用「金蟬脫殼」之計,將海外公司資產全部轉移,以化解巨虧的危機。
專家認為,對賭協議大概率獲得平均收益,而小概率獲得超額收益,並不存在公平不公平,表面上看沒有任何風險。但高盛這樣的國際投行不僅能夠利用交易規則和信息不對稱找到有利於自己穩賺不賠的辦法,其背後的市場力量還能夠影響和左右市場走勢。高盛在其子公司傑潤成為中航油的交易對像後,就曾公開唱多國際油價。高盛的首席能源分析師曾在2004年石油價格無明顯增長趨勢的情況下發佈報告稱「未來10年間,原油、天然氣價格將大幅飛漲。」
策動中共銀行華爾街上市 高盛等賺1300億
據《探秘高盛》作者李國平說:「2002年,高盛曾發佈報告稱,中國四大國有銀行的債務高達40%,當時所有的研究都表明,這四家國有銀行的債務均不超過20%。」
李國平介紹說,高盛把中國銀行業的問題說得非常嚴重,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銀行業改制。
有媒體透露,在2004年,中國國有銀行進行改制時,高盛又陸續發佈報告,說中國銀行業壞帳太高。結果高盛等國際投行以極其便宜的價格收購了中國國有銀行上市的股權。
「如果中國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只有20%的話,沒有必要一定要改制,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完全可以通過改善企業的生存環境等方式來改善。」李國平認為:「中國國有銀行改制的代價太大了,花了高額的手續費給高盛等投行,又以很低的價格將股份賣給它們。僅某個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時,高盛等華爾街公司就賺了1,300億元人民幣。」
「泡沫製造機」
高盛最恐怖的手段就是其「泡沫製造機」的能力。從1929年的起,世界上任何一次大蕭條和對美國之外國家的阻擊中,高盛都在其中扮演著舉重輕重的角色,甚至是帶頭大哥,包括備受關注的「中國泡沫」。
美國人Matt Taibbi所寫的《高盛——巨大的經濟泡沫製造機》一文,對高盛製造全球經濟泡沫的歷史和手法有詳盡的分析。書中談到,在《大蕭條,1929》一書中,著名經濟學家約翰‧肯尼斯‧加布裡描述說:他認為高盛的「情人渡」和「藍山」是當時信託投資公司的典型代表,它們很顯然進行了瘋狂的槓桿投資行為,這正是引發大蕭條的罪魁禍首。
2000年納斯達克的高科技股泡沫,高盛又通過「階梯戰術」包裝毫無價值的互聯網公司,並從中大賺,當時高盛就被尊為「網絡股IPO之王」。網絡泡沫爆破之後,僅納斯達克就損失了5萬億美元的市值。而整件事情的最大泡沫製造機——高盛僅僅被罰款1億多美元。對於一家年工資支出就有70億美元的銀行來說,這點罰款簡直就是個笑話。
最近的金融危機更不用多說,除了高盛一家獨賺,全球皆虧,高盛是次級債券唯一的空頭。此外,1990年,美國投下金融核彈頭的最後一顆,讓日本蕭條了20年。日本股指對賭核彈的點燃即是高盛。俄羅斯私有化危機中,石油大跌導致俄羅斯深陷金融陷阱,讓俄羅斯企業抵押的股票大量被華爾街獲取,這一切的陰謀就出自高盛之手。在迪拜債務危機和希臘債務危機中,高盛也是背後的重要推手。
鼓吹中國經濟泡沫 進行炒作
現在,「中國泡沫」就是高盛正在進行的目標。國際上所謂「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一詞,就是高盛在2001年杜撰並極力鼓吹出來的。
高盛通過提出這一概念,一方面在中國得到很大信任,順利地拓展業務﹔但同時高盛也藉此炒作,使得中國成為全球資金關注的熱點,令全球熱錢流入,推高了資產價格,進而產生泡沫,讓高盛從中大賺。
2004年5月,高盛公司高級顧問喬舒亞‧雷默又提出「北京共識」這一概念,並迅速引起強烈反響,使得中國的經濟奇蹟及其背後的「中國模式」一時成為世界的焦點。在獲取中國政府的信任方面,高盛再一次為自己增分不少,因為雖然中國的改革在很多方面是按照「華盛頓共識」做的,但中國政府並不認同「華盛頓共識」。更有人把「北京共識」描繪成中國崛起的「軟力量」。
09年後半年以下「令人振奮」的預測,高盛又開始急速製造中國經濟「泡沫」:
《高盛預計中國房地產市場2010年平穩增長》
《高盛料內地維持寬鬆政策》
《高盛:到2027年中國可能成全球最大經濟體》
《高盛:預計中國2010GDP增長達11.4%》
《高盛稱A股明年能上4300》
《高盛把金價預期上調至1350美元/盎司》
《高盛瑞銀等唱好亞洲市場稱中國明年迎來大牛市》
《高盛預期中國明年下半年才會加息最多27點》
《高盛預期2010年國際原油均價將升至每桶90美元》
高盛利用自身金融市場地位而施展的鼓吹手腕,為處於危機中的中共政權帶進大筆的海外輸血,高盛同時輕易利用所謂「中國因素」進行炒作,大行利市。
協助中共海外圈錢
高盛為何在中國市場可以如此縱橫開闔、游刃有餘?與其它投資公司相比,高盛具備的最大優勢就是和中共高層的密切關係,而這又以其能夠協助中共海外圈錢的能力密不可分。
贏得中國市場的入場券後,高盛在中國的股票和債務資本市場中逐步建立了非常強大的業務網絡,並一直在幫助中資公司海外股票發售中佔據領導地位。此外,高盛多次在中國政府的大型全球債務發售交易中擔任顧問及主承銷商,並在外資投資中國市場過程中擔當首選金融顧問的角色。在這一番「走出去、引進來」的過程中,高盛在幫中共在海外大量圈錢,著實立功不小。
過去的十年中,高盛在幫助中資公司海外股票發售方面,一手包辦下的重大交易就包括:中國移動通信於1997年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40億美元,成為亞洲地區(除日本外)規模最大的民營化項目之一;中國石油於2000年3月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29億美元;中國銀行(香港)於2002年7月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26.7億美元;平安保險於2004年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18.4億美元;中興通訊於同年進行的香港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4億美元,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公司;交通銀行於2005年進行的海外上市項目,籌資22億美元,成為第一個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國有銀行;中國石油於2005年進行的後續股票發售,籌資27億美元。2006年,高盛還成功完成了中海油價值19.8億美元快速建檔發行項目以及中國銀行111.9億美元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這是至發售日中國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開上市項目。
在債務融資方面,高盛在中國牽頭經辦了40多項大型的債務發售交易。高盛多次在中國政府的大型全球債務發售交易中擔任顧問及主承銷商,分別於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月完成了10億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高盛是唯一一家作為主承銷商全程參與中國政府每次主權美元債務海外發售項目的國際投行。
與在世界其它地區一樣,高盛在中國市場同樣擔當著首選金融顧問的角色,通過其全球網絡向客戶提供策略顧問服務和廣泛的業務支持。近年來,高盛作為金融顧問多次參與在中國的重大併購案,如日產向東風汽車投資10億美元;戴姆勒-克萊斯勒向北汽投資11億美元;TCL與湯姆遜成立中國合資企業;匯豐銀行收購交通銀行20%股權;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部;中國石油收購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以及中海油收購在尼日利亞的石油資產等等。
與其它金融投資機構相比,高盛把資產管理的所有客戶都集中在政府、大公司、機構投資者和資金充裕的個人投資者身上。與中共政權下利益集團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關係是高盛在中國市場呼風喚雨的根本保證。
受中共特別恩寵 獲「超國民待遇」
高盛也因為其在中國經濟中扮演的特殊角色,一再受到中共政府的特別恩寵,獲得了「超國民待遇」。
高盛是從中共政府手中第一個拿到QFII(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牌照的外資金融機構,高盛在中國市場的投資額度也在2006年從5,000萬美元被審批提高到2億美元。一般的國外投資銀行目前只能通過QFII在中國從事資產管理業務,但高盛的業務渠道和平台卻並不只於此,至少還有四條十分重要的通道可以讓高盛跑得更歡:高盛高華證券合資公司、Archon資產管理服務集團、與中國工商銀行合資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和與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立的合資公司。2006年4月,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准了高盛國際資產管理公司在匯豐銀行上海分行證券托管部開立一個QFII(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人民幣特殊帳戶。
即使在目前,高盛被歐美政府監管部門全面圍剿的時刻,其在中國市場的地位也很難被取代。最典型的就是,雖然有多家國際投行遊說中國政府,但高盛卻依然擔任中國農業銀行H股IPO主承銷商。
利益至上 終食惡果
高盛的故事還在繼續上演。這樣一個金融界的所謂「道德標竿」成為眾矢之的,讓人看到「長期的貪婪」所播種下的惡果。
在一個普遍追逐更高利益的時代,通過高盛得到巨大收益的客戶當然不會去揭露它、反對它,反而會讚揚它,追捧它。只有在它為自身利益坑害了全世界時,人們才會冷靜下來想想,這樣的金融巨鱷,到底給中國和世界帶來的是什麼?什麼樣的環境,使高盛能夠成長到今天在全球市場呼風喚雨的地步?是怎樣的官商勾結、黑暗勾當,讓我們時至今日還在依賴著這頭金融巨鱷﹖
參考資料來源:
1. 21世紀經濟報導《高盛中國20年「魅影」追蹤》作者:朱益民
//www.21cbh.com/HTML/2010-5-4/xOMDAwMDE3NTMxOQ.html
2. 時代週報《高盛在中國15年的公關術》作者﹕李國平
//www.time-weekly.com/show.php?contentid-2083.html
3. 互聯網譯稿:《高盛——巨大的經濟泡沫製造機》 作者:Matt Taibbi
//www.iyenei.com/yenei-news/2009/1008/1572.html
4. 經濟導刊:《看高盛如何投資佈局中國市場》作者:張銳
附錄:《高盛精心佈局中國市場》
//blog.sina.com.cn/s/blog_5ccc738b0100fzeu.html
5. 21世紀經濟報導《高盛擬購泰康人壽12%股權》作者:孫軻
//www.21cbh.com/HTML/2010-5-14/zNMDAwMDE3NzEzNw.html
6.《中國經濟週刊》《「道德標桿」轟然倒塌 高盛的中國生意未受影響》作者:劉永剛 //finance.jrj.com.cn/biz/2010/05/1800587477921.shtml
7. 中評社:高盛在中國的種種「劣跡」正逐一暴露
//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1/8/8/101318810.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318810&mdate=0511153943
8. 郎咸平中文網:保爾森呼風喚雨 高盛深耕中國
//www.3a5a.com/jingjiredian/201005267830.html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