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製造≠成功教育 千位狀元成就遠低預期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6月28日訊】又是揭榜之時,高考「狀元」們再次闖入大眾視野成為當下最受矚目的「明星」。不過,此前一份調查報告顯示,1977年至 2008年32年間的1,000~2,000餘位高考「狀元」中,沒發現一位是做學問、經商、從政等方面的頂尖人才,他們的職業成就遠低於社會預期。

多年瘋狂過後,「狀元GDP」大勢似乎已成。大眾的「狀元情結」讓家長、學校、商家們捆綁在一起,利益糾葛。只是他們忘了一點:

據《華西都市報》報導,不少教育界人士坦言,當前對高考狀元的追捧背後,有條建立在大眾「狀元情結」 上的利益鏈:家長有望子成龍、四處求「經」的心理,學校有吸引優秀生源、提高教育政績的考慮,商家則有當時當令、「眼球經濟」的算盤,各種利益糾葛,大有形成「狀元GDP」之勢。在此背景下,近年來種種怪象已然見怪不怪———

學校爭狀元有之。去年,外地兩所中學爭說自己的學生是當年文科「狀元」,大肆宣傳後才發現「撞車」,細細一查才知一個是「裸分」,一個「含加分」。

商家搶狀元有之。不少高分考生晚上剛得知成績,第二天就有商家上門來拉人做廣告、做代言。河南省某市一位理科「狀元」直言,公佈成績後的各方追捧,令自己一時失去了平常心,匆匆忙忙毫無準備就開始了大學生涯。

復旦大學研究室主任劉承功認為,高考狀元的頭銜只能表明他們在一次考試中發揮出色。進了高校的大門後,他們又和其他同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面臨的是全新的競爭平臺和標準評判,最需要的是冷靜的頭腦和寧靜的書桌。對於這些十八九歲的學生來說,過度熱捧很可能帶來「自我膨脹」。

狀元製造≠成功教育

一位教育界人士擔憂地表示,負面的「狀元效應」已經從揭榜後蔓延到了中學教育中。個別學校為了「搏」狀元,頻頻出現「動作變形」。這不僅對學生個體產生不利影響,更可能帶來教育理念的扭曲,使教育改革更加舉步維艱。

高考前兩週,往年傳統是放假讓學生回家自行複習,今年本市部分高中對學生集中「圈養」,加壓複習。一位校長說:「一本率高,高分考生多,學校更獲認可。如果能出個文科、理科狀元就更好了。」另一所中學分管招生的副校長道出苦衷:現在民間每年都有高中排名表,主要以高考成績「論英雄」,「好學校靠生源,之所以搏高考,也是為了今後吸引好生源。如此循環,學校才能保住品質。」

更有甚者,高中裡越來越多教改試驗班,被異化成為「高考尖刀班」、「競賽種子班」,原本極有潛力的學生被分數壓得喘不過氣。

專家指出,在如此高壓下,即使在高考中取得了一時的輝煌,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可能已消失殆盡,如此疲憊身心,如何投入大學更高要求的學習?更不要說進入工作崗位後的終身學習了。只有在中學教育中回歸「育人」本原,才是對學生、對未來最負責任的態度。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自閉兒變女狀元  汪曉宇還開飛機
北京文理狀元現身 文科榜首報考北大
大陸高考狀元被哈佛耶魯11所名校拒絕
高考狀元「陰盛陽衰」 女生文理全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