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的可能性也在我們生命的最深層存在。我們出生的社會結構對這種內心主導的需要和興趣,可能很敏感,也可能不敏感。
列如,你可能生在極有競爭力的運動家庭,卻對古典音樂或藝術具有濃厚興趣,你甚至可能天生具有運動能力,卻對參加運動比賽確實不感興趣,其中是否可能產生衝突?
在一般家庭裡,家人大都會對你施加強大的壓力,要你跟著兄弟姐妹或父母的路子走。他們會盡其所能,教你走他們的路子,教你怎麼善盡發揮你的運動能力,不讓你認真追求其他興趣。
你會配合他們的要求,因為你不希望遭到排擠,但是你做他們要你做的事情,就是讓你覺得不對勁,雖然你所學到的一切、還有他們教導你的一切,都對你成為運動員有利。問題在於你覺得這樣不像做自己。
我們學習應該做什麼樣的人時,會和我們內心最深處激盪的感覺產生衝突,這種衝突並不罕見。
我敢說,很多人成長的家庭和文化環境中,對於我們自認與眾不同、必須自我表達的方式,能夠提供不帶批判性客觀支持的情形很少見。
缺乏支持不只是等於缺乏鼓勵而已,還可能很深入,到了等於公然否認我們希望自我表達的一些特殊方式。
我們看看下面這種常見的情形:一個幼兒一生中第一次注意到,咖啡桌上有一個我們叫做花瓶的「東西」,他很好奇,這點表示他心裡有一股力量驅策他,要他去體驗這個物體。
從某方面來說,這種力量就像在他心裡產生了一個真空,必須用他感興趣的這個物體填滿一樣。
因此把全副精神放在花瓶上,刻意爬過大廳地板,爬到咖啡桌旁,伸手扶著桌沿,站了起來,他一隻手緊緊扶著桌沿,保持平衡,另一隻手伸向他從來沒有體驗過的這種東西,就在那一刻,他聽到客廳另一邊傳來尖叫聲,「不行!別碰那樣東西!」
幼兒驚嚇之餘,摔倒在地上,開始大哭。這種情形顯然很常見,完全無法避免。兒童絕對不知道自己怎麼可能傷害自己,也絕對不知道像花瓶這樣的東西可能多寶貴。
事實上,什麼東西安全、什麼不安全和東西的價值,是小孩必須學習的重要教訓。然而在這個場景中,有一些極為重要的心理力量在發揮作用,會直接影響我們將來從事有效交易時,是否能夠創造所需要的紀律與專注能力。
我們想用自己選擇的方式表達自己,卻遭到否決,或是我們表達自己時,被迫採用不符合自然選擇過程的方式,會發生什麼事情?這種經驗會使我們困擾,困擾隱含著失衡的意義。
但失衡到底是什麼?什麼事情會失衡,先決條件是必須先有平衡或相等的比率。平衡就是我們內在心理和外在生活環境之間,有多少互相呼應的相對程度。
換句話說,我們的需要和欲望是在心中產生,然後在外在環境中實現。如果兩種環境彼此互相呼應,我們就處在內在平衡的狀態中,覺得滿意或快樂。
如果兩種環境不相呼應,我們就會感受到不滿足、憤怒和挫折,或是一般所說的情感痛苦。
為什麼我們得不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或是不能自由運用某種特殊方式表達自己時,會覺得情感上很痛苦?我個人的理論是:需要與欲望會產生心理真空,我們所居住的宇宙有一種不能容忍真空的自然傾向,出現真空時,會設法填滿〔哲學家史賓諾沙(Spinoza)幾百年前就說過,「大自然痛恨真空。」〕
你把瓶子裡的空氣吸出來,舌頭和嘴唇就會粘在瓶口上,因為你創造了一個必須填滿的失衡(真空)。
「需要是發明之母」這句話背後的動力是什麼?是認清需要創造出心理真空後,宇宙會用巧妙的思想把真空填補起來(如果你的心理善於接受),這些思想進而啟發行動與表達,滿足這種需要。
從這點來看,我認為我們的的內心裡大致上像宇宙一樣運作,一旦我們看出某種需要或欲望,我們會採取行動,用外在環境的經驗,把真空填補起來。
如果別人否認我們追求這種需要或欲望的目標,實際上,我們會覺得自己並不完滿,覺得有了什麼缺憾,因此陷入失衡或情感痛苦的狀態中(我們的心靈創造出來後,是否也討厭真空?)
不管你的理由多正當,你把小孩正在玩的玩具拿走後,小孩的普遍反應都是在情感上覺得痛苦。
到我們滿十八歲時,我們在地球上大約已經過了六千五百七十天,請問一般小孩平均每天聽到下面的說法多少次?
‧「不行、不行,你不能那樣做。」
‧「你不能那樣做,必須這樣做。」
‧「現在不行,我們要再想一想。」
‧「我會告訴你。」
‧「這樣不行。」
‧「你怎麼會以為你可以這樣做?」
‧「你必須做這件事,你別無選擇。」
這些話只是我們成長時,別人用相當溫和的方式,否決我們自我表達的說法。即使我們每天只聽到這種話一、兩次,日積月累,等到我們成年時,已經遭到好幾千次拒絕。
我把這種經驗叫做學習時「遭到否定的衝動」–這種衝動以我們內心的需要為基礎,起源於我們認同中比較深層的部分,起源於天然選擇過程。
這種衝動遭到否定,不能實現,會有什麼結果?會就這樣消失嗎?可能如此,要是這種衝動用某種方式化解、要是我們採取什麼行動,或是別人做了什麼事情,使我們的心裡恢復平衡,這些衝動就可能消失。
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的心裡恢復平衡?方法很多,最自然的方法就是大哭,小孩尤其如此。
衝動遭到拒絕、不能實現時,大哭是化解其中衝突的自然機制(自然方法)。科學家發現,淚水由帶負電的離子構成。
如果我們順其自然,大哭會趕走我們心中帶負電的能量,讓我們恢復平衡狀態,即使最初的衝動一直無法實現,仍然如此。
問題是大部分時間裡,事情不能自然發展,遭到否認的衝動根本無法化解,至少在我們還是小孩的時候是這樣。大人有很多原因,不喜歡自己的小孩大哭,尤其不喜歡男孩大哭,會盡其所能,阻擾這種行為。
大人也有同樣多的原因不耐煩,不會對小孩解釋他們為什麼會被迫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即使大人設法解釋,也不保證他們能夠有效的化解失衡。如果這些衝動得不到化解,會有什麼結果?
衝動會累積起來,最後通常會用各種上癮和強迫性行為的型態表現出來。其中的一般原則是:不管我們認為自己小時遭到什麼樣的剝奪,成年後都可能輕易的變成上癮。
例如,很多人對別人的注意上癮,我說的是無所不用其極,吸引別人注意他們的人。這種現象最常見的原因,是他們認為自己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注意,或是應該得到注意的時候沒有得到。
總之,這種遭到剝奪的情況變成沒有解決的情感能量,迫使他們表現出能夠滿足這種癮頭的行為。
我們了解這種遭到否認、沒有得到化解的衝動時(所有的人心裡都有這種衝動),應該知道這種衝動會影響我們的專注能力,影響我們採用有紀律而持續一貫交易方法的能力。@(待續)
摘編自 《賺錢,再自然不過!:交易心理師教你戰勝心魔、培養贏家的習慣》 大牌出版社 提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