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敬一採訪報導)「在北京最核心的區域搞大拆大建,這是往北京的心臟捅了一刀。」廣有影響的北京城市規劃史著作《城記》的作者王軍直白如實的作出表達。有關鼓樓地區的拆遷,隔幾年就會「嚷嚷」一次,當地不少老人都有這樣的記憶。今年拆遷風聲又起,引民眾憂心,多方關注。
北京鐘鼓樓近日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全世界在消失前最值得去的地方」,原因是「這裡將被拆除。」惹中外遊客蜂擁而至。
有媒體披露4個多月前區長楊藝文在區人代會上,提出,「鐘鼓樓‧北京時間文化城」建設規劃方案政府工作報告初步形成,今年將啟動整體規劃建設。
胡同裡拆遷傳言一片。甚至有居民直接到居委會、街道辦事處詢問,確切的答案沒人給出。
居民們從報導中大略瞭解到,這個「文化城」規劃佔地約12.5公頃,包括舊鼓樓大街、豆腐池胡同和張旺胡同、草廠胡同等區域。
這些胡同被拆遷改造後,將形成地上和地下兩部份:地上廣場部份將以鐘鼓樓為核心,恢復此地區的明清歷史風貌,廣場北端建設「北京-時間印記紀念廣場」,包括圭表、刻漏、沙漏、渾天儀、水運儀像台、新中國建國紀念鍾;東側設計「北京時間之印」紀念光帶;南端建設「時間慶典廣場」。地下部份擬利用加固鐘鼓樓基礎的機會,挖掘地下空間,用於建設鐘鼓樓博物館,包括時間科普廳、曆法發展廳、世界著名鐘錶展示廳等。另外,地下還將包含停車場、餐飲等大體量空間。
從北京鼓樓四合院旅館工作人員那裏,大紀元記者瞭解到「地安門商場對面已經在拆遷,但拆遷面積不算太大,鐘鼓樓這也聽說要拆遷,誰也不知確切消息。」
記者致電東城區委宣傳部,接電話的女工作人員稱「要採訪鐘鼓樓拆遷,需把採訪具體條例,記者證件。傳真過去,確定身份,才可以採訪。」記者回應我們都是電話採訪。她說:「那你叫什麼名,電話留下,我們負責人一會回來,回你電話。」記者:我可以過一會再打電話過來,她說不用;「不用,我們打過去。」至今無聲息。
據悉,為此,胡同裡的不少居民,有人表示歡迎,「拆遷的話,一平米還不得給個七八萬」;也有人表示了反對,「在胡同裡住了幾十年,現在要搬到六環外」「那地方太遠了」「給10萬我也不搬」。
胡同外反對聲音更大,一些小商家更擔憂。一旦拆遷成真,他們就將失去生意,斷了生活來源。
鐘鼓樓街區老城文化的代表,胡同、四合院、鐘鼓樓、居民的傳統生活方式。
諸多現代氣息的後海、酒吧,增添了鐘鼓樓街區老城的新意。
北京城市規劃史著作《城記》的作者王軍曾經向媒體表示,「在北京最核心的區域搞大拆大建,這是往北京的心臟捅了一刀。」被外界認為反對意見表達得最為直白也最有影響。
在他看來,東城區的這一做法,違反了國務院2005年批准的《北京市總體規劃》(2004-2020)。這份規劃在提到「舊城整體保護」時,第一條便是「保護從永定門至鐘鼓樓7.8公里長的明清北京城中軸線的傳統風貌特色」。
北京鐘鼓樓介紹
鐘鼓樓位於北京城傳統中軸線的北部端點,是京城的著名人文景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鐘鼓樓周圍那些低矮促狹的胡同院落,被文物保護專家稱為眼下僅存的「老北京居民生活風貌保留得最完整」的地區,也同時被列為文物保護區。曾為元、明、清三代的司時中心,每日發佈標準的「北京時間」。該建築保存完好,是研究古都城市規劃與鐘鼓樓建築的重要依據,現為重要的歷史文物旅遊景點。
北京鐘鼓樓,分為鐘樓與鼓樓兩部份組成,是古代城市標誌性建築。鼓樓在南,鐘樓在北,佔地約13000平方米。鐘樓始建於元至元九年(1272)年,明永樂十八年(1420)重建。現存建築在清乾隆十二年(1747)完工,樓高47.9米,重簷,歇山頂,上覆黑琉璃瓦綠琉璃剪邊,是我國現存唯一的無梁拱券式全磚石結構的大型單體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中將建築與傳聲巧妙結合的傑作;二層懸掛著明永樂年間特鑄,重63噸的報時銅鐘,被譽為「古鐘之王」,是研究古代冶金史和大型青銅器物鑄造技術的重要實物。
精心仿製的銅刻漏可生動演示古代計時與報刻;每日定更的擊鼓表演,每年新舊交替的撞鐘活動,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走進鐘鼓樓。登臨鐘鼓樓,是鳥瞰北京的古都風貌最好的地方。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