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中劍:金鱗集(一)--富士則康

存中劍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6月1日訊】《易經》有云:「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因此當第一次看到富士康的「富士則康」這一標語的時候,我感到很欽佩。可是當近日富士康不斷刷新記錄的N連跳發生之後,我卻感到莫大的諷刺。怎麼不見標榜「富士則康」的郭台銘自己去跳樓呢?因為他很富有,因為他有錢,有名聲,有地位,有年輕漂亮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富有之謂大業」嘛,郭台銘有那麼大的家業,怎麼會捨得去跳樓呢?

然而郭老闆在海峽對岸的員工卻為何接二連三地跳樓輕生呢?如果他們像郭老闆那麼富有,相信他們中沒有一個願意去跳樓。富士康的員工之所以如此頻繁地跳樓,是因為他們被剝奪得太多了,他們從郭台銘那裏得到的,遠遠少於被郭台銘所剝奪的。這就是郭台銘從二十年前默默無聞的小老闆,一躍而發家暴富,成為當今台灣首富的原因。把這種沒有人性的原始資本主義稱之為「富士則康」,簡直與共產黨標榜的「和諧社會」異曲同工,真可謂無恥之尤。

平心而論,在這個「盛世中國」隨處可見的血汗工廠中,富士康員工的收入並不算低,比起其他的許多血汗工廠來,富士康的員工至少還能按時領到工資,加班也有加班費。然而有錢並不等於「富有」。把「富」簡單地等同於「錢」是一種十分狹隘的認識。一個人活在這個世上,生活的質量並不僅僅取決於錢財的多少,寧靜、健康、休閒、娛樂、朋友、愛情、家庭,還有明媚的陽光、清新的空氣、藍天白雲、鳥語花香……這所有的一切對人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構成人生幸福的廣義「財富」。在我看來,擁有以上這一切的人才算是「富有」的,而錢財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孔子曾經說過,「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雖然沒有魚肉吃,只能吃蔬菜,也沒有啤酒喝,只能飲水,當年孔夫子的物質生活條件還不如富士康的那些員工,可是他老人家也沒有去跳樓啊。非但沒有跳樓,而且「樂亦在其中矣」,優哉游哉,日子還過得挺滋潤的。

如果只計算錢財多寡,那麼富士康的每一位員工都比當年「飯蔬食飲水」的孔子更「富有」,可是如果將人生在世所需要的「財富」全面計算在內,那麼孔子無疑是比富士康的員工們要「富有」的多。後者為了賺那麼可憐的一點血汗錢,賣身為奴的後果是失去了原有生活中的眾多「財富」,被郭台銘剝奪得太多了,剝奪到痛感活著都沒意思的地步了,所以才會跳樓輕生。而正是這數十萬富士康的大陸員工居然將自己生活中的藍天白雲、鳥語花香,將自己生命中的寧靜、健康、休閒和娛樂等諸多寶貴的「財富」以如此低廉的價錢賤賣給郭台銘,賤到非但連歐美人,日本人、韓國人,就連台灣人、印尼人、越南人都不願賣的地步,所以才成就了郭台銘富有的「大業」,也成就了中共政權帶血的GDP。

六四大屠殺之後,中共為了保住其罪惡政權,不遺餘力地扶植歪風邪氣,用「賺錢是硬道理」的歪理給中國人洗腦,刻意放縱中國人沉溺於黃、賭、毒,其後果就是當今中國社會的道德全面崩潰,已經成了一個從上到下唯利是圖,甚至於笑貧不笑娼的社會。當今中國社會,普遍以官做得多大,錢賺了多少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即使是父母對於子女,也不例外。這就造成了今天中國社會一切向錢看的風氣。對許多中國人來說,除了權、錢、色這三樣東西,世上就再也沒有值錢的了。尤其是對今天的中國男人來說,要證明自己的價值,就惟有去掙錢,掙更多的錢。當今社會的許許多多悲劇,都是由此而來的。

從經濟學的角度說,因為這兩年共產黨狂印鈔票,所以人民幣大幅貶值已經不可避免。可是從社會學的角度說,中共所謂的「改革開放」這三十年來,錢的價值被明顯高估了,換而言之,其實對於生活的質量來說,錢並沒有當今的中國人所認為的那麼值錢。相比之下,生活中的藍天白雲、鳥語花香,生命中的寧靜、健康、清閒、友情和愛情的價值被大大低估了,而這一切卻是金錢所買不到的。

在我看來,當年吃蔬菜,喝白開水的孔夫子是一位非常「富有」的人,不僅因為他樂在其中,而且在於他把這種快樂的秘訣,也就是如何「致富」的竅門傳給了後世的中國人,於是在此後的兩千年中,許許多多的中國人也因此而變得「富有」。無論此生是富貴還是貧窮,他們都能夠過上一種相當有質量的生活,比如「舉案齊眉」的梁鴻和孟光夫婦,比如采菊東籬的陶淵明、泛舟赤壁的蘇東坡,比如「梅妻鶴子」的林和靖。也正因為有這麼多的「富有」之士,所以當時的社會才會安康。從這個意義上說,是著述講學的孔夫子而非富可敵國的郭台銘才真正做到了「富士則康」,因為前者為他人付出的更多,而後者從他人處得到的更多。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使今日之人民「富有」,令今日之國家日新,這既是我的願望,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動機。

2010年5月29日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存中劍:精神的成長
存中劍:仁義——愛的規則
存中劍:普羅米修斯的罪與罰
存中劍:多難興邦——走向春天的中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