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日訊】1994年,喬祥偉出生在貴州省紫雲自治縣猴場鎮小灣村,智障的父母經常丟下他外出閒逛,年幼的喬祥偉便飽一頓饑一頓。4歲那年他的么叔和叔娘收留了他,10歲他便學會套牛犁田成為家裏的頂樑柱。6年過去了,喬祥偉已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初二學生,但越來越重的學習任務和繁重的農活,讓這個16少年開始感到吃力。。。。。。
據貴州都市報導, 喬祥偉4歲那年的一天,父母突然將他抱到他的么叔家中,丟在地上後怪笑著又出門閒逛去了。喬祥偉一直趴在地上起不來,用微弱的聲音哭泣。么叔和叔娘見狀,問他怎麼了,4歲的喬祥偉說,父母已經3天沒有給他飯吃了,他好餓。從此後,么叔和叔娘便將他留在了身邊,一起生活。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10歲那年,也就是他讀小學二年級那年的春天,么叔開始教他套牛,學習犁田犁土。沒用多久,喬祥偉便成了犛牛打耙的好手。
10歲成為家庭「頂樑柱」
10歲那年,喬祥偉將父母找回來,與他們一起住進了兩間搖搖欲墜的、用牛糞糊牆的祖屋裡。6年來,除了讀書,喬祥偉便把父母帶在身邊,犁田犁地的活,他一手包辦。父母能幹的活,就是在他的指導下,打溝、丟種、插秧。
每天上學前,他都要安排父母幹哪些活,不然的話,父母根本不知道該幹什麼,又要出門閒逛。每天下午放學後,他又要到地裡去檢查,看看該鋤的地鋤了沒有、辣椒苗種下去沒有,如果沒有做好,他就要提著鋤頭重新干一遍。
2009年新學年,喬祥偉小學畢業後升入了猴場中學。他所在的小灣村距猴場鎮政有20多公里,因為小灣村位於一個四面環山的凹地裡,遠遠看去就如一個巨大的「天坑」。村民平時到猴場鎮上辦事或趕場,都要爬坡上坎,走一條沿著高山打通的彎曲的毛路,兩三個小時。
無奈,喬祥偉只得住校,每週五下午回家,週日返校。週末兩天,他要趕緊把下一週該干的農活幹完,返校前,還要給父母安排好他們下週內能夠完成的農活。
喬祥偉的班主任潘仕紅老師說,經過這麼多年的磨練,16歲的喬祥偉,看起來比其他同齡人更成熟懂事。因為知道讀書的機會來之不易,喬祥偉非常珍惜,學習非常刻苦,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他。
今年,喬祥偉已是猴場中學初二(6)班的一名學生。坐在教室裡的喬祥偉卻有了他的擔心:20多公里外的父母會不會「舊病復發」?吃不上飽飯?再有,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學業能不能繼續完成?就算是今後考上了高中,他會有錢繼續讀下去嗎?他不知道,今後的路該怎樣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