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線》書評:領養中國女孩的故事

人氣 13
標籤:

【大紀元5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清怡編譯) 美國知名女作家安‧胡德(Ann Hood)在她的新作《紅線》(THE RED THREAD)序中寫道:中國人相信,當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一根「看不見的紅線」就已經將這個孩子的靈魂與那些所有將在他的人生中扮演某種角色的人牽在了一起,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

《華盛頓郵報》26,日刊載了Reeve Lindbergh對《紅線》的書評,這本書主角是馬亞‧朗格(Maya Lange)。馬亞是紅線領養機構的主管,幫助美國人從中國領養孩子。馬亞曾經在一場車禍中不幸喪失了自己的女兒,而且至今仍然自責不已。就在她失去孩子沒多久,她就和丈夫離婚了,這種婚姻離異的悲劇時常發生在那些失去孩子的家庭。馬亞對別人很少談及自己的過去,尤其對那些想要通過她尋求幫助領養孩子的夫婦。然而這些人都揹負著自身的壓力,他們通過馬亞和領養機構相識繼而開始建立起關係。

這些故事不是讓人聯想到希臘神話中的阿里阿德涅(Ariadne,克里特王彌諾斯之女,曾用小線團幫助忒修斯逃出迷宮),而是讓人想到佛教中一則關於一位悲痛的母親乞討芥菜籽的傳說。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母親因為孩子一出生沒多久就往生了,所以痛不欲生,她抱著孩子到處去求救,希望孩子能夠復活,最後求到佛陀面前,佛陀告訴她必須向沒有死過人的家庭乞討到一把薺菜籽。可是她從日出一直到日落還是兩手空空,薺菜籽家家有,可是未曾找到沒有死過人的家庭。最後她明白了,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治癒她死去的孩子,而且並不是只有她失去了親人。

《紅線》不僅講述了馬亞的故事,而且還講述了六對想要領養孩子的夫婦的故事,其中包括馬亞的一對親密的朋友邁克(Michael)和埃米利(Emily),他們的婚姻因麥克惱人的14歲女兒而受到影響;還包括耐爾(Nell)的故事,她是一位頗有成就而且爭強好勝的女性,她比她的丈夫更想要一個孩子;另外一對夫婦已經有了一個女兒,但孩子卻患有被稱作「脆弱 X-綜合症」的智力缺陷。

在這些故事的背後,還有五個來自中國湖南的家庭的故事。而這五個家庭正是《紅線》書中所講述的被領養孩子的背景。一位母親在家裏生了一個女兒,但是她必須把這個孩子送給別人;一位貧窮的未婚母親把她的孩子放在了公園裡,還在毯子裡塞了一個地瓜,希望她的孩子碰上好運;還有一對夫婦打算留下他們的孩子,但是卻發生了不幸。

《紅線》把這些中國故事巧妙而輕鬆地穿插起來,在書中使用斜體字印刷,以非常平靜的、類似講述民間故事的口吻呈現出來。但是故事也頗具深意:失去孩子的母親可能領養失去母親的孩子;一個小女孩失去了一個嬰兒妹妹,但是另外一個小女孩可能因此而得到一個嬰兒妹妹;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些孩子曾經被她們的生母所嫌棄,只是由於意外的情形而做出迫不得已的選擇,就像那些想要領養孩子的美國夫婦遇到意外而不得不做出選擇。

最後,還是孩子們為這些家庭、為這本書的結尾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讓人感到踏實、看到了希望。這些故事線索穿插在一起,將過去拋在腦後,而書中所有的人物,無論他們經歷了怎樣的挫折,他們的生活都能夠重新開始,獲得新生。這是一個很細膩且不同尋常的關於領養孩子的故事,層次多面,娓娓道來。

《洛杉磯時報》報導指出,從另一個角度講,胡德女士自己在面對世俗的命運時,也在積極努力地克服困境。她理解書中主角馬亞所經歷的痛苦。作者本人的經歷和她的性格特點不經意間自然流露於書中。胡德女士和她的先生曾經在2002年失去了一個5歲的女兒Grace,因咽喉感染而死去。Grace死後的第三年,他們從中國湖南省長沙市領養了一個孩子,取名安娜貝勒(Annabelle)。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國人領養中國孤儿
領養中國孩子的美國家庭面臨的文化議題
被領養的中國小孩在美國的認同問題
外電﹕肥胖單身年紀大 不能領養中國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