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3日訊】「天邊飄過故鄉的雲,它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二十三年前初次聽到這首歌時,我就在故鄉的懷中,所以難以真正理解那一詞一句的深情。當告別家園、經歷了一番風雨後,才體會到悠長的鄉思。有一次在飛機上看到窗外千變萬化的白雲,忽然,深藏在記憶中的那句歌詞跳了出來。我問自己:「哪一片是故鄉的雲呢?」
跨出國門,滿眼都是新鮮的人和事;電視、報紙、網絡上大量的訊息讓我應接不暇。出乎意料的是:原來熟記於心、令我引以為傲的「地大物博、幅原遼闊、人民勤勞勇敢」的詞彙並不見得為異族所認同。同時,周圍懷疑的目光讓我開始努力省思自己的定位:我是誰?我從哪裏來?紛亂過後,冷靜思考祖國的概念,還有十多億人共同承載的五千年文化的內涵與價值。我意識到:「中國人」的定義褒貶既取決於千萬個飄泊的個體,也依托於更深一層的國家形象。
身在海外,走到哪裏,都可見黃皮膚黑眼睛的男男女女,那是被稱為新移民的形形色色的一大群人。大家各顯其能、力圖在外拼出新天地。移民署往往是我們交集的地點。在移民官的櫃檯前,閃動著的都是焦渴的目光,期盼拿到一紙居留證,或是批准延期的印章。倘若遇到官員輕蔑的眼神,還要自我安慰一番:如果在國內,說不定早把你的申請表給扔出來了呢。是有家歸不得?還是不願歸?
我們因為不同的原因離開,以不同的方式奮鬥求存,朝著各自的目標航行。那目標或許是一套公寓,一幢洋房,或許是進入著名學府,或許是在優美的環境中定居,又或許是身心的自由。總之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讓未來更成功。對於一些移民來說,「中國人」是他們拚命想抹掉的標籤。而在另一些人的心中,縈繞的是故園泥土的芬芳。不論是融入了新的世界,還是徘徊在邊緣,家鄉的消息總是關注的焦點,來自遠方的音像和文字被離家的遊子一點一滴地解讀著。
北京奧運會舉行期間,我讀到了艾未未先生的文章《金牌》。文中最後一句話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是這些數字,解釋了我們的時代的光榮與夢想。」什麼數字?是豆腐渣工程下死去的千萬名兒童,是簡易工廠中失去健全身體的勞工,是賣血者的病痛,是佔全球近二分之一的極刑……這篇評論超越了體育,超越了為金牌而發出的歡呼。一串數字的呈現凝聚著一聲沉重的歎息,叩醒盲目歡騰的心。
三天前,上海世博會隆重開幕了。璀璨的煙火重現,播音員頌揚著「和諧」與「歡樂」。而在華彩背後隱藏的是一萬七千戶被強拆戶的血與痛,是弱勢群體的泣訴與吶喊,是普通百姓被迫配合當局營造又一面子工程的無奈與不滿。面對電視上展現的「大國強音」,不知有多少人能夠透過亮麗的表相走入嚴酷的真實。走近真實是對個體身份加深瞭解的必要過程,也是對同胞和自己的一份尊重。
離開故鄉的日子裡,我漸漸地看清自己,也回首去辨識故國的人和事,不再霧裡看花。地域上,雖已遠去;心靈上,難以割捨。邁入歷史的河流,探求文化的深遠,思索存在的意義。惟此,才不會攜著空空的行囊踏上歸途。@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