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美術長廊

矯飾主義(十五):葛雷柯作品賞析(下)

《聖馬丁與乞丐》 (Saint Martin and the Beggar)1594~1599,油彩‧畫布,106 x 58 cm

,華盛頓國家畫廊,美國

評析:

葛雷柯是在西班牙成名的,受到道明會的關愛,他替道明會的教堂製作了許多作品。《聖馬丁與乞丐》取材自著名的聖經故事,是作者十分鍾愛的題材,敘述聖馬丁(註1)救助受傷的窮人,並將自己的外套分給窮人的故事,是作者十分喜愛的主題之一。他曾替托利多(Toledo)的「道明會」繪製同一主題作品(193×103cm),在教堂受損後,輾轉成為美國「華盛頓國家畫廊」的收藏。由於這件作品相當受歡迎,所以他又應其他委託而繪製了其他幅縮小的版本。

在《聖馬丁與乞丐》中,人物身軀刻意地變形拉長,極富於動態,白馬腳下的景致就是遠眺下的托利多(Toledo),背景的天空有著寧靜多雲的寫實感,卻也透著青白色調搭襯下的詭譎氛圍,馬背上主角聖馬丁(註1)纖細悲憫的面容,高雅的貴族氣質對比著一旁慘白瘦餒的乞丐,釋放出一種感人肺腑的力量,也生動地傳達了一個意象,那就是:「唯有發揮人類天性中的良善、同情與慈悲,勇敢地投身參與他人的苦難,方能造就出崇高的靈魂。」

葛雷柯的「現實事件與超自然的景象融合」、「作畫重意不重形」之筆法,均給予近代繪畫很大的影響。他不但以「宗教畫」享譽畫壇,也是一個「肖像畫」高手,一般的肖像畫是著眼於人物的個性與神韻,但葛雷柯卻擅於捕捉刻描對象的心理,因此也被稱為「靈魂的肖像畫家」。

《勞孔》 (Laocoonte) ,1610~1614年,油彩‧畫布,142 x 193 cm,國家藝廊,華盛頓,美國



《勞孔》 (Laocoonte) 1610~1614年 油彩‧畫布 142 x 193 cm 國家藝廊,華盛頓,美國

評析:

Laocoön「勞孔」原是一世紀的雕刻作品,1506年重現人世後,收藏在梵蒂岡博物館,從那時候起,勞孔遭受「天譴」的主題便經常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中。根據羅馬名詩人維吉爾(Virgil)的史詩《Aenid》中敘述:勞孔為特洛伊戰爭英雄伊尼亞斯(Aeneas)的叔父,本為特洛伊的祭司,因為警告特洛伊人勿讓希臘聯軍別有陰謀的木馬進城,而遭到海神波塞頓(一說雅典娜)的滅口,與他的兩個兒子被波塞頓化身的海蛇絞纏致死,葛雷柯藉描述「踰越本分」、「濫用天賦」與「挑戰神意」的凡人,遭受神祇報復懲罰(天譴)的警示性寓言,詮釋他「反宗教改革」與對正統基督教信仰的堅持。

葛雷柯以他熱愛的城巿–特洛伊人後裔所興建的托利多(Toledo)–作為他筆下的《勞孔》的背景。人文主義者和古典文學者的歷史素養在此顯露出來。這幅畫下方的氛圍,代表陰暗而沉重的世間,男孩伸展的雙手與蛇身構成了一道黑圈,突顯出手臂在奮力搏鬥下的僵硬與痛苦。象徵邪惡與誘惑的長蛇盤繞在毫無遮掩的人體上彼此纏鬥著,蛇身就像是一條束縛人性的韁繩,暗示人若在世間一味地執著於名與利,無異是「作繭自縛」。上方托利多城的天際隱約透出破曉般的曙光,畫中央的「馬」朝城中奔去:除了預示特洛伊的最終結局與命運—「神意不可違」;也代表了掙脫人性枷鎖,方能真正得到救贖,迎向自由與光明。

葛雷柯在主角勞孔的腳指、雙唇、鼻孔處,用了深紅與鮮紅的顏色,對比勞孔肌肉鋼鐵般的灰色,暗示了殘剩的生命能量在垂死的那一刻,仍不放棄掙紮。

至於最右側人物的身份為何?到現在仍然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雅典娜(暗助希臘)與阿波羅(暗助特洛伊)在一旁見證著這一場「神與人」、「靈與肉」的交戰。1955年至1956年清洗這幅畫時,赫然發現在右側人物的附近,出現了第三個人物的頭部和腿部,很可能是在實際繪製過程中遮蓋住了。

《勞孔》的構圖基於垂直與水準的均衡,在背景上方的城市堡壘則散亂地呈橫向分佈,城外前景躺臥著的勞孔與站立著的神明形成狂亂與冷靜的對比–人類終究難逃神意的安排與審判。人物的裸體在深色光景的環繞下,顯出鬼魅般的慘白。扭曲蠕動的蛇身,倒地掙紮的勞孔,使畫面呈現一股黑暗的、激盪式的動感。

《揭開啟示錄的第五封印信》 (The Opening of the Fifth Seal) 1608~1614年,油彩‧畫布,225 x 193 cm,大都會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揭開啟示錄的第五封印信》 (The Opening of the Fifth Seal) 1608~1614年 油彩‧畫布 225 x 193 cm 大都會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評析:

這是一幅葛雷柯晚年創作的名作之一,但上半部卻未完成。此一時期,葛雷柯轉向更為深奧哲思式的表現形式。畫家早已無視於透視與比例的規則,而專注於深層的信仰意涵;因此畫面在宗教悲情中出現更強烈的變形,為後來的藝術埋下了變異的種子。

《揭開啟示錄的第五封印信》,由塔韋拉醫院(以捐助創設這座醫院的塔韋拉主教為名)向葛雷柯訂製的,其用途是裝飾主祭壇和兩側的偏堂,只是到他辭世時,這組畫仍未完成。這幅畫雖然幾經移動,但始終保存在醫院內。

《揭開啟示錄的第五封印信》源出《新約.啟示錄》的一段情節(註2):在世界末日的審判來臨前夕,那些曾為上帝與基督的道作見証,慘遭殺害的殉道者焦急地希望基督趕緊讓「義人沉冤得雪,惡人付出代價」,藉此彰顯人子的大能與上帝的榮耀。聖約翰(St.John The Evangelist)的《啟示錄》經文說:「揭開第五印的時候,我看見在祭壇底下,有因為堅信上帝的道,作見証而遭殺害之人的靈魂,大聲吶喊著說:『聖潔真實的主啊,你不審判住在地上的人,給我們伸冤,要等到幾時呢?』於是耶穌將代表得勝、純潔與復活白袍賜給他們,肯定了他們犧牲的價值,又對他們說:『切莫焦躁,還要靜待片刻,須等殉道者都到齊了。』過去宗教認為﹕神的勝利,是必須等到所有夠格的殉道信徒,都完成了他們為真理犧牲的志業,才算是真正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葛雷柯透過無框架式的設計營造出一種視覺無限延伸的效果,整幅畫彷彿是真實世界的切片。風雲詭奇、撲朔迷離的筆觸,也表達出「神意難測」的主旨,突顯了一個亙古以來超越時空的哲學命題,那就是:「神義何在?」…事實上,生命的「侷限性」令一般人看到的往往只是表層的因果論證;而無法明瞭糾結複雜的法理關係,所以「惑之不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舊約》中先知耶利米對耶和華質問道:「惡人的道路為何總是亨通?大行詭詐的奸人為何總得安逸呢?」;另外義人約伯家破人亡、周身生瘡受盡苦難,在在反映出「上帝的意志」不是由人類可以控制的,對「苦難之因」的所有質疑只是徒勞,因為神的意旨總有祂苦心孤詣的安排,凡人只需忠貞忍辱,堅定信念,通過神的試煉,必有正義彰顯的一天。

此幅畫為眾多「神祕主義」者和藝術家帶來了靈感。畫面的前景左側:聖約翰跪在地上,雙臂向天國伸展開來,周遭是一些身處陰霾的裸體殉教者,躁動而不安地扭動著身軀,翹首企盼著天國的審判。而浮懸於空中的小天使們,正在俯視著他們,整幅畫的筆觸充滿了狂飆式的律動感。葛雷柯顯然不再關注勾勒、比例、透視或景深,反而極力突顯末日降臨時,那股震撼毀滅性的力量,以致左側的聖約翰(St.John The Evangelist),高大的身材顯得比例極度歪斜失調。塊狀的光線將他與背景交融在一起,賦予他粗獷狂野的形象,他的眼神流露出悲憫,地上橘紅色的鬥蓬與發出金屬亮澤的內袍連在一起,彷彿也因等不到正義,沉重地凝固癱軟在地上。後方是模糊的殉難者群像:有男有女,右方的殉難者則因接下了天使賜與象徵正義的白袍,壓抑的激情才暫時得到舒緩,但焦苦的靈魂仍然渴盼著最後的勝利冠冕。@*

(註1)西元300年左右,馬丁出生於羅馬帝國的達西亞省(今匈牙利與羅馬尼亞),是羅馬軍人的後裔,取名為馬丁努士,有著羅馬祖神–戰神–馬爾斯般的勇敢。年紀輕輕就成為君士坦丁大帝親衛隊的軍官。西元334年,一個寒冷的冬天,十八歲駐紮在今義大利 亞敏斯的馬丁,騎著馬,遇到一個飢寒交迫的乞丐,這名乞丐向每個路過的人懇求憐憫,卻得不到任何回應,最後打著哆嗦的乞丐,蹣跚地來到馬丁面前,此時馬丁的身上,除了兵器與披肩外,甚麼也沒帶。但他卻拔出劍來,將披肩割成兩半,一半分給了那個乞丐,自己披著僅存的另一半,在寒風中踽踽獨行,掩面顫抖。馬丁的舉動遭到同伴的譏笑,受到長官的懲罰:毀損公家軍事裝備,拘禁3天。當天晚上,基督耶穌出現在馬丁的夢中,身上就披著馬丁割去的那半邊披肩。旁邊的天使告訴耶穌基督:「這就是給了我半邊披肩禦寒的人」。在夢中馬丁意識到他的使命,醒後他毅然決然地卸除軍職,接受了洗禮,成為傳教士,足跡遍佈歐洲。能行神蹟,擁有替人療病與起死回生的能力。擔任過法國 羅亞爾河區域土爾斯的主教,在西元397年11月8日,以81歲的高齡去世。

(註2)《啟示錄》的作者是聖約翰(St.John The Evangelist),是他被流放到希臘的拔摩島上,將見證到的「世界末日」降臨前的天堂地獄情景,逐一地記錄下來而成。《啟示錄6:9-10》 「揭開第五印的時候,我看見在祭壇底下,有為神的道,並為作見證,被殺之人的靈魂,大聲喊著說:『聖潔真實的主啊!你不審判住在地上的人給我們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幾時呢?』」《啟示錄6:11》「於是有白衣賜給他們各人.又有話對他們說、還要安息片時,等著一同作僕人的和他們的弟兄,也像他們被殺,滿足了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