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美术长廊

矫饰主义(十五):葛雷柯作品赏析(下)

《圣马丁与乞丐》 (Saint Martin and the Beggar)1594~1599,油彩‧画布,106 x 58 cm

,华盛顿国家画廊,美国

评析:

葛雷柯是在西班牙成名的,受到道明会的关爱,他替道明会的教堂制作了许多作品。《圣马丁与乞丐》取材自著名的圣经故事,是作者十分钟爱的题材,叙述圣马丁(注1)救助受伤的穷人,并将自己的外套分给穷人的故事,是作者十分喜爱的主题之一。他曾替托利多(Toledo)的“道明会”绘制同一主题作品(193×103cm),在教堂受损后,辗转成为美国“华盛顿国家画廊”的收藏。由于这件作品相当受欢迎,所以他又应其他委托而绘制了其他幅缩小的版本。

在《圣马丁与乞丐》中,人物身躯刻意地变形拉长,极富于动态,白马脚下的景致就是远眺下的托利多(Toledo),背景的天空有着宁静多云的写实感,却也透着青白色调搭衬下的诡谲氛围,马背上主角圣马丁(注1)纤细悲悯的面容,高雅的贵族气质对比着一旁惨白瘦馁的乞丐,释放出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也生动地传达了一个意象,那就是:“唯有发挥人类天性中的良善、同情与慈悲,勇敢地投身参与他人的苦难,方能造就出崇高的灵魂。”

葛雷柯的“现实事件与超自然的景象融合”、“作画重意不重形”之笔法,均给予近代绘画很大的影响。他不但以“宗教画”享誉画坛,也是一个“肖像画”高手,一般的肖像画是着眼于人物的个性与神韵,但葛雷柯却擅于捕捉刻描对象的心理,因此也被称为“灵魂的肖像画家”。

《劳孔》 (Laocoonte) ,1610~1614年,油彩‧画布,142 x 193 cm,国家艺廊,华盛顿,美国



《劳孔》 (Laocoonte) 1610~1614年 油彩‧画布 142 x 193 cm 国家艺廊,华盛顿,美国

评析:

Laocoön“劳孔”原是一世纪的雕刻作品,1506年重现人世后,收藏在梵蒂冈博物馆,从那时候起,劳孔遭受“天谴”的主题便经常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根据罗马名诗人维吉尔(Virgil)的史诗《Aenid》中叙述:劳孔为特洛伊战争英雄伊尼亚斯(Aeneas)的叔父,本为特洛伊的祭司,因为警告特洛伊人勿让希腊联军别有阴谋的木马进城,而遭到海神波塞顿(一说雅典娜)的灭口,与他的两个儿子被波塞顿化身的海蛇绞缠致死,葛雷柯藉描述“逾越本分”、“滥用天赋”与“挑战神意”的凡人,遭受神祇报复惩罚(天谴)的警示性寓言,诠释他“反宗教改革”与对正统基督教信仰的坚持。

葛雷柯以他热爱的城巿–特洛伊人后裔所兴建的托利多(Toledo)–作为他笔下的《劳孔》的背景。人文主义者和古典文学者的历史素养在此显露出来。这幅画下方的氛围,代表阴暗而沉重的世间,男孩伸展的双手与蛇身构成了一道黑圈,突显出手臂在奋力搏斗下的僵硬与痛苦。象征邪恶与诱惑的长蛇盘绕在毫无遮掩的人体上彼此缠斗着,蛇身就像是一条束缚人性的缰绳,暗示人若在世间一味地执著于名与利,无异是“作茧自缚”。上方托利多城的天际隐约透出破晓般的曙光,画中央的“马”朝城中奔去:除了预示特洛伊的最终结局与命运—“神意不可违”;也代表了挣脱人性枷锁,方能真正得到救赎,迎向自由与光明。

葛雷柯在主角劳孔的脚指、双唇、鼻孔处,用了深红与鲜红的颜色,对比劳孔肌肉钢铁般的灰色,暗示了残剩的生命能量在垂死的那一刻,仍不放弃挣扎。

至于最右侧人物的身份为何?到现在仍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雅典娜(暗助希腊)与阿波罗(暗助特洛伊)在一旁见证着这一场“神与人”、“灵与肉”的交战。1955年至1956年清洗这幅画时,赫然发现在右侧人物的附近,出现了第三个人物的头部和腿部,很可能是在实际绘制过程中遮盖住了。

《劳孔》的构图基于垂直与水准的均衡,在背景上方的城市堡垒则散乱地呈横向分布,城外前景躺卧着的劳孔与站立着的神明形成狂乱与冷静的对比–人类终究难逃神意的安排与审判。人物的裸体在深色光景的环绕下,显出鬼魅般的惨白。扭曲蠕动的蛇身,倒地挣扎的劳孔,使画面呈现一股黑暗的、激荡式的动感。

《揭开启示录的第五封印信》 (The Opening of the Fifth Seal) 1608~1614年,油彩‧画布,225 x 193 cm,大都会美术馆,纽约(New York),美国



《揭开启示录的第五封印信》 (The Opening of the Fifth Seal) 1608~1614年 油彩‧画布 225 x 193 cm 大都会美术馆,纽约(New York),美国

评析:

这是一幅葛雷柯晚年创作的名作之一,但上半部却未完成。此一时期,葛雷柯转向更为深奥哲思式的表现形式。画家早已无视于透视与比例的规则,而专注于深层的信仰意涵;因此画面在宗教悲情中出现更强烈的变形,为后来的艺术埋下了变异的种子。

《揭开启示录的第五封印信》,由塔韦拉医院(以捐助创设这座医院的塔韦拉主教为名)向葛雷柯订制的,其用途是装饰主祭坛和两侧的偏堂,只是到他辞世时,这组画仍未完成。这幅画虽然几经移动,但始终保存在医院内。

《揭开启示录的第五封印信》源出《新约.启示录》的一段情节(注2):在世界末日的审判来临前夕,那些曾为上帝与基督的道作见证,惨遭杀害的殉道者焦急地希望基督赶紧让“义人沉冤得雪,恶人付出代价”,借此彰显人子的大能与上帝的荣耀。圣约翰(St.John The Evangelist)的《启示录》经文说:“揭开第五印的时候,我看见在祭坛底下,有因为坚信上帝的道,作见证而遭杀害之人的灵魂,大声呐喊着说:‘圣洁真实的主啊,你不审判住在地上的人,给我们伸冤,要等到几时呢?’于是耶稣将代表得胜、纯洁与复活白袍赐给他们,肯定了他们牺牲的价值,又对他们说:‘切莫焦躁,还要静待片刻,须等殉道者都到齐了。’过去宗教认为﹕神的胜利,是必须等到所有够格的殉道信徒,都完成了他们为真理牺牲的志业,才算是真正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葛雷柯透过无框架式的设计营造出一种视觉无限延伸的效果,整幅画仿佛是真实世界的切片。风云诡奇、扑朔迷离的笔触,也表达出“神意难测”的主旨,突显了一个亘古以来超越时空的哲学命题,那就是:“神义何在?”…事实上,生命的“局限性”令一般人看到的往往只是表层的因果论证;而无法明了纠结复杂的法理关系,所以“惑之不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旧约》中先知耶利米对耶和华质问道:“恶人的道路为何总是亨通?大行诡诈的奸人为何总得安逸呢?”;另外义人约伯家破人亡、周身生疮受尽苦难,在在反映出“上帝的意志”不是由人类可以控制的,对“苦难之因”的所有质疑只是徒劳,因为神的意旨总有祂苦心孤诣的安排,凡人只需忠贞忍辱,坚定信念,通过神的试炼,必有正义彰显的一天。

此幅画为众多“神秘主义”者和艺术家带来了灵感。画面的前景左侧:圣约翰跪在地上,双臂向天国伸展开来,周遭是一些身处阴霾的裸体殉教者,躁动而不安地扭动着身躯,翘首企盼着天国的审判。而浮悬于空中的小天使们,正在俯视着他们,整幅画的笔触充满了狂飙式的律动感。葛雷柯显然不再关注勾勒、比例、透视或景深,反而极力突显末日降临时,那股震撼毁灭性的力量,以致左侧的圣约翰(St.John The Evangelist),高大的身材显得比例极度歪斜失调。块状的光线将他与背景交融在一起,赋予他粗犷狂野的形象,他的眼神流露出悲悯,地上橘红色的斗蓬与发出金属亮泽的内袍连在一起,仿佛也因等不到正义,沉重地凝固瘫软在地上。后方是模糊的殉难者群像:有男有女,右方的殉难者则因接下了天使赐与象征正义的白袍,压抑的激情才暂时得到舒缓,但焦苦的灵魂仍然渴盼着最后的胜利冠冕。@*

(注1)公元300年左右,马丁出生于罗马帝国的达西亚省(今匈牙利与罗马尼亚),是罗马军人的后裔,取名为马丁努士,有着罗马祖神–战神–马尔斯般的勇敢。年纪轻轻就成为君士坦丁大帝亲卫队的军官。公元334年,一个寒冷的冬天,十八岁驻扎在今意大利 亚敏斯的马丁,骑着马,遇到一个饥寒交迫的乞丐,这名乞丐向每个路过的人恳求怜悯,却得不到任何回应,最后打着哆嗦的乞丐,蹒跚地来到马丁面前,此时马丁的身上,除了兵器与披肩外,什么也没带。但他却拔出剑来,将披肩割成两半,一半分给了那个乞丐,自己披着仅存的另一半,在寒风中踽踽独行,掩面颤抖。马丁的举动遭到同伴的讥笑,受到长官的惩罚:毁损公家军事装备,拘禁3天。当天晚上,基督耶稣出现在马丁的梦中,身上就披着马丁割去的那半边披肩。旁边的天使告诉耶稣基督:“这就是给了我半边披肩御寒的人”。在梦中马丁意识到他的使命,醒后他毅然决然地卸除军职,接受了洗礼,成为传教士,足迹遍布欧洲。能行神迹,拥有替人疗病与起死回生的能力。担任过法国 罗亚尔河区域土尔斯的主教,在公元397年11月8日,以81岁的高龄去世。

(注2)《启示录》的作者是圣约翰(St.John The Evangelist),是他被流放到希腊的拔摩岛上,将见证到的“世界末日”降临前的天堂地狱情景,逐一地记录下来而成。《启示录6:9-10》 “揭开第五印的时候,我看见在祭坛底下,有为神的道,并为作见证,被杀之人的灵魂,大声喊着说:‘圣洁真实的主啊!你不审判住在地上的人给我们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几时呢?’”《启示录6:11》“于是有白衣赐给他们各人.又有话对他们说、还要安息片时,等着一同作仆人的和他们的弟兄,也像他们被杀,满足了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