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來乍到美國的華人,會發現一個令人非常驚喜的現象,那就是成立自己的公司特別容易,沒有甚麼註冊資本、信用擔保等各種各樣的要求。基本上,你去政府辦公室填個表,自己就可以開業了,成為業主制的公司老闆。在銀行裏,私人帳戶上加一個做生意的名稱以接受支票,這銀行帳戶也就有了。其它如租房子、架電話、設信箱,也就是幾通電話的事。
在美國各地旅行時,經常會遇到許多華人企業家,他們遞過來的名片上印有「總裁」(President)、「總經理」、「董事長」(Chairman)、「首席執行官」(CEO)等等頭銜。他們中有的事業已經非常成功,年銷售在數百萬的很多,達到數千萬、上億美元的也有,但往往因為僱員不多,只能算小企業或中小企業。當然了,也有許多人的名片之後,其實就是自己一個人,在辛辛苦苦的實現創業之夢。對這些還在艱苦奮戰之中、繼續努力的人們,他們的創業精神可嘉,希望他們有所成功。
跟這些華人企業家聊天兒時,發現他們各自的背景大不相同,許多人原來的專業特長、教育背景、和工作經歷與工商管理沒有甚麼關係,但他們往往能發現一個個具有獨特優勢、經常是冷門、被別人忽略的領域,而有所突破。就是說他們在我們一般所說的「利基市場」(niche
market),或稱「縫隙市場」中,發掘到了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與公司老闆們深入聊下去,發現他們都深信積德的問題,他們知道也相信這一世財富的來源,好像與他們的奮鬥有關,但其實與命運更加相關。這些人都是過來人,都經歷過創業的艱辛,也知道許多跟他們一樣聰明、一樣努力、甚至更聰明、更刻苦的同輩人,就是沒有他們幸運,也達不到他們的地位。他們也都相信今生要繼續積德行善,不做壞事兒,才能保證已經得來的財富不至於失去。
這種「利基」或者「縫隙」(niche),往往都是很新穎、很獨特的市場需求,也往往是很小的市場,至少在開始時是這樣的。所以呢,它們是中小型企業最佳的選擇,也是大企業經常忽略的東西。人們說船小好掉頭,大企業從決策、立項、實施,周期要長得多。
在美國社會,從聯邦到地方政府,也不管是總統候選人,還是州長、市長候選人,所有的人一定都對小企業青眼有加、刻意扶持。政府對小企業進行扶持的好處太多了。因為小企業的存在,業主們自己給自己製造了工作機會,不會成為政府的負擔,企業還會上繳利潤稅和銷售稅。即使是夫妻店也沒關係,如果能有哪怕一兩個僱員,都是很好的事情。中小企業雖然在經營規模上與大企業不能相比,但在提供就業方面,對社會經濟來說是舉足輕重的。
七月中上旬,中國國務院在中南海連續召開三次經濟形勢座談會,聽取地方負責人和經濟專家的意見。從長三角、珠三角到東北、華北,經濟運行情況似乎並不樂觀。如果透過那些慣常的「平穩增長、大幅提高、進一步優化、繼續改善、良好態勢」的官方辭藻,「物價上漲」、「原材料供應緊張」、「出口面臨困難」等真正的問題就浮現出來了。
浙江民間企業的倒閉潮引起人們的關注。圖為浙江溫州一家高級餐館內清朝裝束的侍者在等待顧客。
更令人疑惑的,是浙江民間企業的危機。據說因為貨幣政策從緊,銀根緊縮,兩百萬浙江民企面臨生存的危機,有些已經倒閉。並且,更大的民企倒閉潮正在全國蔓延。這些民間企業面臨的困境,從其資金短缺、周轉不靈,而必須借高利貸這一點,就能看出問題的嚴重性。
在資金活躍的溫州地區,民間借貸利率已突破歷史高點,當地私人借貸公司的月利率已超過7%,民間擔保公司的短期利率已達月利率10%以上,擔保公司間短期拆借利率也在月利率4%左右。中央財經大學金融系教授李建軍說,山西地區的民間利率也達到月息3%-5%,青島的民間借貸最高利率已達每月15%。當企業面臨這樣高的資本成本,並且這一現象已經在中國南北都普遍發生時,中國經濟看來出了嚴重的問題。
中國政府顯然沒有把扶持中小企業作為要務,民間企業也一直是夾在縫隙中求得生存。這也不奇怪,因為在人們所稱的「二元經濟」中,國企才是他們扶持的重點,從壟斷地位到資金供給、股市圈錢,人們都清楚的看到了這一點。從本質上說,紅朝也會本能的抑制民企的發展,因為他們的發展意味著脫離當局的控制。
再者,民企的倒閉潮,顯然為中國經濟所謂的「飛速」發展提供了一個明確的腳註。如果經濟真的「飛速」發展,怎麼會有如此大規模的倒閉潮呢?聯想到韓國、香港、台灣、和美國企業紛紛撤出中國市場所顯示出來的市場惡化,善良的人們醒悟過來了嗎?也許,當建築在謊言之上的中國經濟最終轟然倒塌的時候,人們可能才會開始後悔,悔不當初為甚麼沒有注意那麼多直接、間接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