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美國企業的希望與挑戰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4月3日訊】(美國之音2010年 4月 02日報導)最新調查顯示,美國公司對中國經濟發展持樂觀態度。但是,中國在科技創新、市場准入和地方保護等諸多方面採取的歧視性政策明顯增加,對美國在華企業的競爭與生存構成越來越多得挑戰。

中國美國商會星期五在北京又發佈2010年商務環境調查報告。報告發現美國在華企業的投資信心較去年有所提升,91%的企業對中國經濟未來五年的發展前景「略微樂觀」,達到2007年來的最高水平。 報告還說,中美關係依然健康,讓兩國經濟「受益匪淺」。

儘管整體形勢樂觀,但報告也指出,部份在華企業正成為中國政府歧視性政策和地方貿易保護主義的受害者,政府頒布的企業自主創新政策對外國企業的歧視尤其明顯,引發擔憂。

*創新歧視*

中國美國商會會長孟克文(Christian Murck)批評中國政府近期頒布的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是保護主義的表現,一些美國高科技和信息技術企業擔心,這項政策會對外資企業與進口商品構成歧視。

孟克文說:「這是中國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特別是要求創新首先要在中國註冊,讓跨國公司很難適從。長期來看,這也增加了中國企業參與全球創新體系的難度,我認為,這正是創新政策的目標。我認為,隨著中國政府經驗的增加,並開始考慮這項政策造成的影響,我預計政策會改變。」

*解釋不一,首要難題*

孟克文認為,政策法規解釋的相互矛盾和不一致性,已經成為在華美國企業面對的首要難題。

波士頓資訊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高級合夥人內特斯海姆(Christoph Nettesheim)在報告發佈討論會上說,政府解釋缺乏連貫性,增加了美國公司的應對難度。政府希望通過自主創新來改變經濟模式,並頒布了採辦規定,明顯偏袒本國產業。

他說:「人們並沒有為這些規定接受培訓,不知怎樣準確解釋這些政策。中央與省級政府架構十分複雜。因此,政策在不同政府層級的解釋肯定不同,存在利益衝突,這讓很多(美國)公司難以對應。」

*競爭性增強*

報告說,現階段,中國正從出口型經濟向內需型經濟的轉變,政府頒布一些法規,對外資市場准入構成了影響;貿易保護主義在地方抬頭,增加了外資企業在省、縣級地區經營的難度。

中國美國商會公共政策發展委員會成員、清華大學經濟學副教授程致宇(Patrick Chovanec)說,中國歡迎外資,同時又注重發展民族核心產業,增加對經濟模式的控制,增添了外商的憂慮。

他說:「重點發生了一點轉移,中國政府與決策人發現,推動民族冠軍產業,增加政府對經濟的參與,更有吸引力。這在2010年後是否會繼續,沒有答案,這是一些外企在調查中表達擔憂的主要原因。」

中國美國商會副主席、BDA中國有限公司總裁狄安華(Ted Dean),中國經濟轉型,增加了美國企業在華面臨的競爭,但政策透明、司法公正和知識產權保護等美國企業長期關心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他說:「我們的會員面臨國內公司的更多競爭。我們對保護知識產權、開放與公正的競爭環境和法治透明等領域提出了許多政策建議,有人擔心海外企業的經營空間究竟有多大。」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星期四就外商對中國自主創新政策的疑慮進行了解釋。他說,中國對國內與國外企業一視同仁,不存在競爭,「中國把外商當自家人」。中國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對媒體說,中國提升自主創新過程漫長,目前有規模的自主研發企業只有7%,談不上對外企構成競爭。(//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商會:更多外商感到在華不受歡迎
美商界轉變 不再抵制對中採取強硬立場
《紐時》: 痛恨網絡審查 谷歌退出中國
美商會編白皮書  大高雄投資引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