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理論
腳放在門內技巧、低球技巧、誘餌技巧..,這麼多的技巧,使得我們會做出一些在這些技巧沒有被運用時,原本不會去嘗試的行為。
我們自問:為什麼且如何能藉由這些簡單的「小技巧」,就促使我們做出這些行為?
同樣的,在這些情況下,其實事情非常簡單。在我們的心理存在著一種內在的壓力,它讓我們不違背已做出的決定,或是讓我們對於已承諾的事情,以前後邏輯相符的方式繼續運行。行動及協調性一致的壓力,社會心理學理論學者稱之為「承諾」。
承諾理論
依據承諾理論學者 Kiestler 表示,承諾的定義就是:個體及其完成的行動之間的連結,或是與他所做出的決定之間的連結。
這樣的連結,讓個體導向詮釋出自身的行為,但是這便利了個體行為一致性的特質,可能轉變成一種操控的工具。
如果個體的行為模式是富有一致性的,也就是他的行動行為和其言語是不會互相矛盾違背的,則必須了解這樣的行為特質讓他容易受到影響:只需要讓他做出決定,或是願意採用某個行為,即可影響其後續。
當一個有責任感的個體,在自由意志決定且未收酬勞的前提下從事某件事,他覺得進行這件事的原因和他內心所尋求的是相呼應的,是和其人格有連結且是內心所希望去實現的,其做出的 行為,幫助我們去檢視為什麼以這樣的方法來表現(我這麼做,是因為我從以前開始就是這麼做的)。
也正因這個行為──個體的連結,讓我們每天都會好好照顧家庭、小孩和朋友、父母及同事間的關係..。假設其與社會期望一致性的連結,是有作用且是根本的,那麼實在不應揭開其真相:該連結作用的過程,有利於產生操縱的效果。
的確,行為或是決定行為如何表現,這兩者和個體間的連結效力非常的大,它
可以讓個體產生某種行為,而一旦建立起這連結,個體就會延續第一個行為,照著和它一致的方式繼續下去。
商業上之應用
承諾理論,能夠讓熟悉理論基礎和應用根本的人,確實影響消費者的行為。
讓他們做出一個決定,或願意採納某個看起來不怎麼樣的行為等,都是一個引起商業承諾的方法,如同之前所看的「腳放在門內技巧」一樣。
其餘較常見、較經典的方法,也表現出承諾理論的應用實踐,例如:免費試車、讓店員替你免費使用試用品(之後個體本身亦會自己試試看)。
在服飾店或是鞋店中,如果店員成功的說服你試穿某件衣服或鞋款時,則能順利的提高賣出的機率。
提供試吃某樣東西的機會,尤其是藉由示範銷售員的推銷下(其提供試吃的行為,讓你感覺要或不要接受是自己的自由),同樣能激起是否投入做某事的動機。
有機會在商店裡測試某樣東西,也是一個讓人投入的因素(進入網路測試新的資訊,及溝通科技搜尋器、試攝影機或是照相機)。
另外,讓消費者實際將商品拿在手上測試也同樣有效,但是絕對不能讓對方有被強迫的感覺。
讓對方按下一個連結、刮開一張遊戲卡、來店領取禮物、詢問其意見..。總而言之,讓對方在不同的情況下完成一個動作,最好是表面看不出任何意義,但是卻能夠讓他投入其中的。
Cialdini 於 2004 年時,揭開某些玩具工業常使用的方法。這些玩具企業和珠寶企業一樣,經常面臨在年初時(1 月及 2月),銷售額明顯下降的情況。
我們很容易理解在聖誕節大肆花錢後,人們在接著的幾週內,很不願意再繼續買玩具。
而玩具商其中一個巧妙手法在於:藉由廣告的大力幫助下,於聖誕節的前幾週推出特別的玩具商品,帶動小朋友購買此玩具的欲望。父母親總是選擇買小孩渴望得到的玩具,試著讓他們開心。
對於年紀還小的孩子,寄給聖誕老人的信裡面寫的禮物清單,就是不錯的購買聖誕禮物靈感來源。
父母親對於他們的後代,付出是毫無保留的,有時候甚至會按照孩子寫出的禮物清單進行購買。
然而,玩具商已提前針對父母親對小孩做出的玩具承諾進行準備了,他們非常細心的「處理」,希望最後每位小孩都能得到他所想要的禮物。
在聖誕節的前幾週推出特別玩具商品時,在同期間內,他們也毫不猶豫的提出一個比一個更吸引人的玩具。
父母花了好幾個禮拜的時間,還是找不著玩具商第一個推出的稀有特別玩具 時,眼看著 12 月 25 日就要到了,他們只好買其他的玩具送給孩子。
接著節日假期過去了,廣告商再度針對第一個推出的特別玩具打廣告,並且讓它在他們已規劃好的策略點上大量曝光。
當小孩一看到這玩具後,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是他幾個星期以來一直最想要得到的,而爸爸、媽媽再度面臨答應孩子買該玩具的承諾壓力(甚至有可能某些小孩會清楚的對父母說出: 「這是你答應要買給我!」),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沒別的辦法,只能買下這玩具。
結 論
「承諾」對於消費行為的影響要素,可以被廣泛使用在許多層面。另外,此要素的效力就是促使我們研究承諾訊息的開端。
我們針對此承諾溝通,希望能夠尋求藉由訊息的傳遞,達到完成一個行動、做出一個決定,或是激起做出決定的自由意志感受。
我們已經看過使用語意上喚起自由意志的技巧,能夠使對方做出 你希望他所達到的特定行為。而自由意志的感受也是承諾理論中的一個要素,這個概念可以從字語或訊息中去實現。 @(本文結束)
摘編自 《消費心理好好玩:為什麼明明需要藍色的鞋子,卻買了紅色的?》 博雅書屋有限公司 提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