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物:全球交流組織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4月16日訊】(美國之音報導)1988年成立的“全球交流”組織有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它的創辦人之一、現任行政總監柯爾斯滕.莫勒說:“我們不是為了創建一個組織,而是要創造一個全球運動,為世界帶來改變。”

據莫勒介紹,“全球交流”是一個人權活動組織,希望把人們聚集起來,鼓勵、激勵他們參與一個國際主義運動。

莫勒是有一次跟凱文.達納哈爾和他妻子梅代亞.本杰明去海地的時候,萌生創立全球交流組織的念頭的。當時他們都是“糧食第一”組織的成員。那個組織的主旨是推動為本地人口,而不是為出口市場生產糧食。

與“糧食第一”一樣,全球交流組織也經常嚴厲抨擊美國的外交、軍事和貿易政策。

莫勒、達納爾和本杰明三人在海地的時候,沿途注意到許多漂亮的手工藝品。他們覺得,如果把這些工藝品銷售到美國,就可以把賺來的錢用於資助海地的人權運動。

莫勒說,他們可以做的更多:把全世界伸張社會和經濟正義的組織都團結起來,統一在“全球交流”的旗號下:“『全球交流』為人們動手做事創造條件。我們鼓勵人們做具體的事情。看到人們能夠獨立做事,我們很高興。”

全球交流組織的口號是:抵制非正義,創造選擇,採取行動。凱文.達納爾說,一個重要途徑是倡導公平貿易。這是以市場手段來援助發展的途徑,有助於當地農民和手工藝者在把自己的作物和產品出口到發達國家時賣一個更好的價錢。全球交流組織還支持採取更嚴格的勞動和環境標準。

許多公平貿易的產品都出現在舊金山一年一度的“綠色日”活動中。參加活動的綠色企業家和商販、非營利機構、演講人和活動人士齊聚一堂,推廣綠色經濟。

全球交流的達納爾是這個活動的負責人。他說,綠色經濟正在迅猛發展:“我們的理念是,『用一種既可以拿工資又不傷害別人、不傷害大自然母親的方式來做生意。』這是由社會正義、環境修復和可持續經濟三重底線組成的模式,三者緊密聯合,相得益彰。”

全球交流組織的創辦者還認為,通過親身體驗而加深理解其它文化所面臨的問題,這種方式非常有重要。因此,20年來,全球交流組織帶著美國人訪問過30多個國家,包括越南、古巴、委內瑞拉、阿富汗、黎巴嫩和肯尼亞。

莫勒說,參與者有機會與當地活動人士接觸,並學習這些國家的歷史、文化和政治:“我們有一個非常棒的實地訪問的項目。人們到其它國家去,在10天時間裏,他們通過真誠的交流把更多的人變成終生活動人士。”

全球交流組織的實地訪問項目、公平貿易商店以及“綠色日”都能做到自負盈虧,但是全球交流組織每年還可以籌得100多萬美元,用於很多社會活動,包括減緩氣候變化,反對戰爭,打擊非人道勞動環境和建立綠色經濟。

莫勒說,全球交流組織的活動人士意識到,通向成功的道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我們這一代人不會贏得經濟正義、和平、社會正義。但是我們必須嚐試。如果我們不行動,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發生。必須堅持不懈,讓人們覺得可以去做這些事情,並且從中獲得快樂。否則,人們就會放棄。”

相關新聞
美國人物:教育家馬克辛.格林
美國人物特寫:斯蒂芬.達克
美國人物特寫:梅麗爾.斯特里普
美國人物特寫:麗莎.傑克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