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漫談

中國石窟藝術(上)

石窟是佛教寺廟建築的一種,大多依山崖而建。石窟藝術由建築、彩塑、壁畫三大類組成。建築是載體,它包括木結構窟簷和建築繪畫;壁畫是石窟的裝飾,面積巨大,內容比較簡單;彩塑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靈,是石窟藝術的主體,由於內容豐富,它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其它,因此石窟以彩塑著稱於世。

石窟藝術最早源於古印度,公元三世紀傳人中國。中國北方在魏晉南北朝至盛唐時期先後形成了兩次造像高峰;公元八世紀中葉後,南方長江流域出現了又一次造像高峰。從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大足石刻,從而把中國石窟藝術史向後延續了四百餘年。此後,中國石窟藝術停滯,其它地方再未開鑿任何大型石窟。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每個時期的石窟藝術都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

第一次造像高峰: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雖然是一個大分裂、大動盪的時期,但其在文化和科技方面卻沒有停滯不前,並在藝術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特別是佛教的盛行,不僅使這一時期的雕塑、繪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且為後世留下了歎為觀止的石窟藝術,包括堪稱世界奇跡的甘肅敦煌莫高窟。

這一時期的雕刻藝術主要體現在佛像雕刻上。魏晉南北朝是個大舉興佛的時代,而且許多皇帝和王公貴族也信仰佛,為了表達對佛的尊崇,北朝的一些皇帝下令到處開山鑿窟,雕塑佛像,因此形成了石窟藝術。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和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在這些石窟裡佈滿了大小的佛像和其它藝術珍品。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上述地區的早期洞窟都受到新疆石窟藝術的強烈影響,因此,探討中國石窟的淵源和藝術傳承就必須深入瞭解新疆石窟。此外,早期的佛像雕刻受印度影響,有著古希臘人的面貌特徵,波狀發紋、高額、尖鼻、薄唇,眼窩深陷。到了後期,則呈現本土化傾向,佛像面貌已然具有了中國人的特徵。

◎新疆石窟

新疆地區的石窟主要分佈在自喀什向東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線上,目前發現石窟遺跡的有四個地區,由西向東依次為古疏勒區(今喀什)、古龜茲區(今庫車、拜城)、古焉耆區(今焉耆)和古高昌區(今吐魯番)。

從建築形制上來看,新疆石窟比較多的是中心柱式塔廟窟、塑立大型佛像的大像窟、供僧人日常起居的僧房窟、供僧人修禪打坐的禪窟以及不同形制洞窟組成的洞窟組合,也有少量的禪窟群。五世紀以後,方形佛殿窟數量增多,還出現了中央設壇立像的佛壇窟。焉耆、吐魯番一帶常有在洞窟前接砌土坯前廓或完全用土坯砌築的洞窟。這些不同形制的洞窟中常繪有壁畫,原先多數還有塑像(現絕大多數已毀)。六世紀以前的雕塑主要是釋迦牟尼和彌勒像。

◎雲岡石窟

山西大同西郊武周山北崖的雲岡石窟建於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由著名和尚曇曜主持開鑿石窟五所。現存雲岡第十六窟至二十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它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

雲岡石窟東西綿延一千米,現存主要洞窟四十五個,大小窟龕二百五十二個,石雕造像五萬一千餘個,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佛像最高者十七米,最小者僅幾厘米。

雲岡石窟以氣勢宏偉,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著稱於世。古代地理學家酈道元這樣描述它:「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這是當時石窟盛景的真實寫照。其雕刻在吸收和借鑒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

莫高窟位於東西方交流的要道絲綢之路上,具體位置在鳴沙山東麓斷崖。相傳前秦(366年)時,一個叫樂樽的和尚經過敦煌東南的三危山,天至傍晚,突然三危山上發出了燦爛的金光,萬佛在金光中閃現。樂樽於是化緣在這裡開鑿了第一個石窟。後來又有一個叫法良的和尚來此朝拜,開鑿了第二個石窟。到了南北朝時期,越來越多的和尚來此朝拜,並開鑿了更多的石窟。至隋唐時期,莫高窟的藝術達到了頂峰。

莫高窟綿延南北近兩公里,分上下五層洞窟,這些洞窟高低排列,錯落有致,非常壯觀。因為敦煌的巖質不適合石雕,所以佛像以泥塑為主。這些洞窟一般以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

經過歷朝修建,到七世紀唐朝時,莫高窟已有一千多個佛洞了,因此,莫高窟又被稱為「千佛洞」。現存石窟為四百九十二個,其中南北朝北魏時所建的石窟有三十二洞。北朝時期的石窟以中心塔柱式的洞窟形制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就是在洞窟的中心豎立一座通頂方柱的洞窟,象徵著佛塔的內部空間。這種窟形是從古印度的塔堂窟發展而來的。這時石窟中主要的佛像是釋迦佛或未來的彌勒佛,主像兩側是兩個隨侍的菩薩或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年)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諸朝,其中北魏和唐代興建規模最大。 

現存窟龕共二千一百多個,佛塔四十餘座,碑刻題記三千六百多塊,全山造像十萬餘尊。北魏時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是當時代表性的洞窟。

--轉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