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華:失去一個部長之後

張錦華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3月14日訊】台灣法務部長王清峰因為反對死刑引起極大爭議,甚至犯眾怒,兩天後,這位原來是極富愛心和行動力的社運律師便以理念不合而辭職獲准了。一個內閣閣員的辭職值得社會深思:是體制上的衝突?還是理念上的落差?我們的社會從失去中得到什麼?又從得到中失去了什麼?

平心而論,廢除死刑的議題在台灣確實極為爭議,民調結果發現反對者高達70%以上,而檢察官反對者也高達八成以上。不過,反對的理由可能是多重的,有的人可能認為,即使理念是進步的,但違反當前法律仍是不公不義,法務部長的職務尤其不宜領頭違法。也有的人對廢死理念本身不同意,認為殺人者死,是情理法之當然,甚至天意果報亦應如此。

世界上已有近一百四十國廢除死刑,這當然不表示我們也要這麼做。但是,顯然廢除死刑並不是絕對荒謬不義的事。只是如果要改變一個大多數民眾反對的政策,顯然需要更細緻審慎的過程,其中尤其涉及許多的生命意義、文化價值、法理哲學、和情感傷害修復等的討論和決策。

當代民主理論中提出「審議民主」的概念,就是發現民主社會常靠投票來決定多數意見,但多數意見卻常可能是保守而無知的。如果人民能夠充分交換資訊,互相聆聽、討論,然後再投票時,意見就可能不一樣;而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民意,才具有民意的價值,才是成熟的民主社會,否則就變成民粹!

媒體實應藉此機會提供公共論壇,讓各種不同意見,包括受害人(家屬)、以及法律、倫理學、政治、宗教、甚至傳播等各種學者,相互對話,讓我們的社會更能深思熟慮!

生命無比珍貴。目前最受影像媒體青睞的往往是受害者家屬悲憤的指控,失去親人的至痛以及對於加害者/殺人犯的錐心憤怒,認為殺人者死才是公平正義的實現。這雖然有助於同理家屬的感受,增進我們對生命意義的體認,但卻也容易流於濫情。因為仍有很多生命的問題仍懸然未決:即使殺人者處死,受害人親屬的悲痛是否即可平復?殺人者本身是否源自其背後其他的不公不義?司法的過程真的能完全還原真相和公道?那被隱蔽而不可知的事實是否成為永遠的痛?甚至,難以避免的司法冤獄可能再度剝奪人命,與加害者有何不同?是否更加深了社會的不正義?

顯然,什麼是真正的公平正義?受害者親人如何才能獲得心靈的平靜?對於別人和自己的生命應如何對待?這是在這些制度和理念討論之上,也同時應該面對和思考的議題。其實,在司法制度之外,我們也看有受害人家屬以寬恕超越表面的正義、以慈悲和愛化解天地不公的終極遺憾。一個部長辭職的震撼希望不僅是媒體一時炒作的題材,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再沈思、聆聽的心靈課題。@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張錦華:風雨無情 兩岸媒體比一比
張錦華:災難新聞的報導倫理
張錦華:邁向多元收視調查時代
張錦華:誰失去了「新聞自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