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27日訊】昨天,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表了二零零九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由於中國沒有真正獨立的經濟觀察機構,這個公報便成為人們分析中國經濟資料的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對全世界而言,二零零九年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年頭。許多國家的經濟在這一年裏跌到了自二零零八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低點;而中國卻在這一年裏實現了百分之八點七的經濟增長。
這種鮮明的對比既給那些相信“中國式國家資本主義制度”的人增添了幾分底氣,同時也提出了中國是如何在世界危機中保持經濟增長的待解之謎。
非常自然地出現在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個問題是:中國的經濟資料是否真實?當然,如果這個疑問主要來自於西方的主流經濟學家,則一定會受到中國官方媒體的憤怒指責。但是真實情況卻是,世界上那些通常被認為被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們主導的國際機構的統計和研究部門並未對中國的資料提出認真的質疑。相反,包括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經濟組織等在內的的主要的國際權威經濟機構對中國的官方的經濟資料全盤通常是全盤照收的。他們既沒有財政實力、也沒有政治意願去糾正中國經濟資料中的問題。
真正對中國經濟資料質疑最多、反感最大的是中國國內的普通民眾。在這方面最為顯著的一個例子是最近由於中國工資增長的官方資料所引發的不滿。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自二零零零年以來,中國民眾的工資增長總是高於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的,而且也總是高於居民消費品價格指數的百分之十以上。根據這個資料,以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百分之十左右、通貨膨脹率為百分之五左右來計算,按照現行價格計算的中國民眾的工資水準應該是十年前的三點半以上。而去掉通貨膨脹因素之後的實際工資增長應該為二點三倍以上。
對這一資料,老百姓們顯然並不買帳。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在網上用自己工資的實際水準與統計局關於工資增長的資料進行對比,他們的結論是:統計資料大大地誇大了工資增長的幅度。老百姓的工資是“被增長”了。面對越來越多的指責,就在二零零九年統計公報發表的兩天之前,國家統計局人口就業司司長馮乃林不得不作出公開解釋。而他的解釋真的是令人瞠目結舌:中國官方公佈的工資增長水準資料竟然是將占工資收入者百分之五十四左右的低工資收入者剔出在外而計算出來的。連國家統計局的局長也不得不表示,他對低收入人群的工資“被增長”現像“感到臉紅”。
關於工資增長的統計資料所表現的統計失實現像在中國具有普遍性。這與中國當前的統計制度和政治制度有密切的關係。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統計制度實行的是地方統計資料匯總的方法。而在現有的政治人事制度下,幹部的升遷與其任期內的當地經濟增長資料密切相關。這種制度實際上起到了鼓勵地方政府誇大經濟增長資料的作用。根據中國統計局自己的披露,地方匯總的國內生產總值的資料常常高於國家統計局直接測算的資料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但是由於國家統計局測算所包括的樣本太小,所以不得不依靠地方的資料進行匯總計算。僅以去年上半年為例,地方統計的國內生產總值便高出實際一萬四千多億。
至於二零零九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可靠性究竟有多高,實在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因為實在沒有人能夠拿出有品質的替代資料來。所以,國家統計局也仍將一如既往地將資料公佈下去,而懷疑者也只能夠繼續懷疑下去。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即使拋開統計資料真實與否這個問題不論,單就統計公報本身也暴露出了很多無法進行合理解釋的硬傷。
在此僅舉一例加以說明。統計局公報的綜合部分對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構成依據國際通行的“產出法”進行了分解。根據這個分解提供的資訊,中國經濟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分別為百分之十點六、四十六點八和四十二點六;而他們去年的增長率分別為百分之四點二、九點五和八點九。但是當解釋三個產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變化時,公報中卻出現了一個數學上無法解釋的現像,那就是比重最大、增長率也最高的第二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卻下降了零點七個百分點。這樣一個常識性的硬傷出現在國家級的統計公報中,人們不能不問,統計局的資料是如何產生?這些資料的可靠性究竟有多少?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