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人士促美向網絡自由聯盟撥款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2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帆美國華盛頓DC報道)2月23日,多位人權團體與民主人士在美國國會辦公樓內舉辦記者會﹐發表了給國務卿克林頓的兩封公開信﹐敦促將國會授予國務院用於突破網絡封鎖的撥款﹐儘快給予已證明完全有能力做到這一點的公司–全球網絡自由聯盟。

這兩封信主要由伊朗和中國多個人權團體與個人聯署。信中說﹐全球網絡自由聯盟(Global Internet Freedom Consortium-簡稱“GIF”) 是最應該得到國務院網絡自由項目撥款的公司﹐因為他們開發的技術和協議和已經成為被最廣泛使用的反封鎖系統﹐估計目前有90%的中國﹑伊朗﹑緬甸和其它封閉國家網民是通過這一系統來規避網絡封鎖。他們希望美國國務院將國會授予的突破網絡封鎖的撥款﹐儘快撥給全球網絡自由聯盟。


2月23日,多位人權團體與民主人士在美國國會辦公樓內舉辦記者會﹐發表了給國務卿克林頓的兩封公開信﹐敦促將國會授予國務院用於突破網絡封鎖的撥款﹐儘快給予已證明完全有能力做到這一點的公司–全球網絡自由聯盟。(攝影:Gary Fuerburg/大紀元)

出席記者會並發言的包括哈德森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霍洛維茨(Michael Horowitz)、前美國駐匈牙利大使帕爾莫(Mark Palmer)、公民力量創辦人楊建利、伊朗人權活動家摩瑪莎德赫(Mariam Memarsadeghi)。此外﹐全球網絡自由聯盟代表﹑國會參眾議員辦公室的代表也出席了記者會。

霍洛維茨說﹐國務卿克林頓上月21日曾發表公開講話﹐聲明美國政府對國際網絡自由的支持。而在第二天﹐負責民主人權和勞工的助理國務卿波斯納(Michael H. Posner)就表示﹐對於突破網絡封鎖﹐並沒有快速解決方案(There isn*t a silver bullet for this)。事實上﹐在過去兩年﹐國務院已經獲得國會前後共5,000萬美元的撥款﹐用於支持網絡自由項目﹐可是卻未見成效。相反﹐如全球網絡自由聯盟這樣已經開發出成功破網軟件的公司﹐卻由於用戶太多﹐無法承負﹐而曾經使系統當機。

他還說﹐在上月20日﹐國務卿克林頓發表聲明前﹐布朗白克(Sam Brownback)等5位參議員就曾致函﹐督促其要迅速而有效地使用國會在2009年和2010年財政年度﹐給予國務院用於支持全球網絡自由的專項撥款。


前美國駐匈牙利大使帕爾莫(Mark Palmer)直率的批評國務院缺少遠見與對基本人性的理解﹐他們不相信一個封閉社會可以在短時間內通過和平方式發生改變。(攝影:Gary Fuerburg/大紀元)

帕爾莫表示國務院目前只有很小數目的撥款﹐給軟件公司進行研發(R&D)。承接國務院項目的這家公司沒有一個網絡客戶﹑沒有一個服務器﹐甚至完全沒有突破網絡封鎖的經驗。曾經在美國國務院工作多年﹐帕爾莫直率的批評國務院缺少遠見與對基本人性的理解﹐他們不相信一個封閉社會可以在短時間內通過和平方式發生改變。


公民力量創辦人楊建利說﹐胡錦濤曾在中共的會議上強調對互聯網進行「淨化管理」﹐並把這當成其黨賴以生存的必須。(攝影:Gary Fuerburg/大紀元)

公民力量創辦人楊建利說﹐胡錦濤曾在中共的會議上強調對互聯網進行「淨化管理」﹐並把這當成其黨賴以生存的必須﹐伊朗﹑越南等專制國家也是如此﹐可見專制政權對此的重視。當年他剛剛被北京當局釋放後﹐發現網絡完全被封鎖﹐無法得知外界消息。後來﹐多虧一個朋友給他送來了自由門軟件(全球網絡自由聯盟公司開發)﹐才得以和外界自由聯絡。象他這樣在一線使用這些軟件的人就會知道﹐這些軟件很好用﹐而且非常可靠。只要如果能夠獲得3,500萬美元撥款﹐全球網絡自由聯盟就可以升級他們的服務器﹐每天為5,000萬用戶服務﹐那麼專制政權的網絡封鎖也就不復存在。


伊朗人權活動家摩瑪莎德赫說﹐只要有網絡自由﹐不需要外外界的干預﹐伊朗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攝影:Gary Fuerburg/大紀元)

伊朗人權活動家摩瑪莎德赫以一個放上網絡的伊朗婦女的故事﹐舉例說明了網絡自由給予民眾溝通的平臺﹐並讓外部社會了解伊朗的真實狀況。她說網絡就是他們的生命線(Lifeline)﹐而現在自由已經離他們很近了。她說﹐只要有網絡自由﹐不需要外外界的干預﹐伊朗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最後﹐霍洛維茨表示﹐如果能夠儘快給全球網絡自由聯盟足夠的撥款﹐升級已有的破網系統﹐就可以使得中國等專制國家的防火牆一夜之間﹐完全失效。他們現在期望的只是美國國務院能夠行其所言﹐兌現他們在支持網絡自由方面對世界的承諾。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神韻藝術團:《紐時》文章「充滿不實之辭」
川普如何繞過參議院任命內閣人選
拜登參加G20峰會 重申結束衝突 支持烏主權
【神韻早期節目】擋不住神的路(2010年製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