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緬邊界緬甸難民營25年 難民爭取自力更生

標籤:

【大紀元2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憬屏泰緬邊境密蘇特特稿)泰緬邊境的緬甸難民目前超過13萬人。25年前開始有第一座難民營至今,只要緬甸狀況不變,難民營就會繼續存在,安置第三國或爭取自立更生成為難民們返家前的唯一希望。

這25年來,世界各國的非政府組織陸續來到泰緬邊界,人道援助這些被迫害的緬甸難民,他們多數是緬甸境內的少數族裔,例如密蘇特(Mae Sot)難民營最多的人口是少數族裔克倫族(Karen)。

匆匆25年過去,有一些國際非政府組織因為經費短缺或捐款者陸續撤走,已經成為各界關心難民的主要問題。泰緬邊界難民營是否還有下一個25年?

在密蘇特協助難民兒童、泰國偏遠鄉村兒童教育工作的台灣非政府組織「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aipeiOversea Peace Service),今年進入第13年,投入服務7年的領隊賴樹盛年初離職,新領隊由李榮源接手。

擔任領隊之前,已在密蘇特服務2年的李榮源告訴中央社,有些捐款者對泰緬邊界難民營的援助工作,認為20多年來沒有明顯進展,而陸續撤走。

李榮源說,決定撤離密蘇特的原因不乏來自經費短缺或捐款人的壓力或策略改變,像歐洲聯盟(EU)一些計畫就改到緬甸境內進行資助活動或基礎建設。

也許有朝一日,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也可能離開密蘇特。李榮源說,對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來說,國際性非政府組織不應該在1個地方長期駐守,如果當地有組織可以接手,也可能有離開的1天。

李榮源說,如果難民營狀況改善,可以自給自足了,他們也許也會往其他更需要的地方走,無論是緬甸境內或其他地方都不排除。

他表示,那些決定離開的組織認為做到這個階段可以了,還有比這裡更需要人道援助的地方,便把資源轉到其他國家去。

但實際上,當地能夠接手難民營工作的組織不多,泰緬邊界的難民營25年過去了,緬甸軍政府政治經濟上對待人民的方式沒有改變,這些沒有身分、被限制自由的難民對未來的想像,除了等待改變的到來之外,也只能期待第三國安置以及自立更生的可能。

由於身分限制,難民營的人不能自由離開到外地工作,只能試圖透過農作想辦法自給自足,但要能完全透過農業自立仍有困難。

李榮源說,國際非政府組織希望難民未來能有更多的可能性,積極與泰國政府協調溝通,例如能否提供職業訓練、工作機會,讓他們有部分收入可以自給自足,不要完全依賴國際組織贊助,泰國政府已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也接受了國際組織的訊息,但雙方仍持續協商中。

緬甸今年即將舉行大選,外界預期若緬甸軍政府收編少數民族武力為邊防軍的政策不改,內部衝突如果升高,不排除有新的難民潮。    難民越多需要的資源也越多,不少國際非政府組織都有經費缺口的壓力,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也有同樣的困境。李榮源說,他們1年大約需要新台幣1000萬元的預算,除了台灣約200到300萬元的小額捐款外,也依靠外交部、國外捐助。不過,去年金融海嘯,來自海外的捐款就明顯減少。

剛接下領隊工作,李榮源表示,對他來說,維持服務團的順暢性是目前最迫切的事,未來2到3年則觀察大環境的情勢變化,再決定如何調整計畫的內容。

對這些透過捐款人道援助難民的非政府組織來說,只有等待緬甸內部情勢改變,難民營才有真正結束的1天。

相關新聞
安潔莉娜裘莉為緬甸難民發言 泰政府不悅
緬甸邊境軍事對峙  大批難民湧入雲南
泰緬邊境漂流:邊境的克倫族難民
組圖:倫敦動物園年度盤點 上萬動物逐個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