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鍾明非/專訪)
「艋舺」是台灣影壇少見的高質感商業鉅作,劇情剛好與前陣子社會關注的校園黑幫議題有點關係,電影中5個高中男生結拜組成「太子幫」,用熱血青春當滑翔翼,一同飛入與他們浪漫想像完全相反的成人世界,他們的命運被地方角頭的殘酷鬥爭絞入,那是1986年的萬華,台灣經濟正高速飛行,但這塊台北最古老的商業區域正走向衰弱,時代巨輪輾過青春的血肉之軀,戰場上沒有贏家,我們來聽聽兩位男主角「和尚」阮經天和「蚊子」趙又廷怎麼訴說他們真實的人生故事。
高中念書 愛約會
問:18歲的時候你們在幹嘛?
阮:我在台中念書,每天最重要的就是約會,把自己打扮得很ok,坐在中友百貨門口吃霜淇淋看路過的隔壁班女生,聽「拖拉庫」的音樂,偶像是強尼戴普,因為爸爸帶我去看「剪刀手愛德華」,我覺得他很酷,我想跟他一樣。
趙:我在加拿大唸12年級,從學弟一路爬到學長,低年級生都用崇拜的眼光看你,感覺整個學校都是你的,可以蹺課打球、參加很多社團,我還是「防治乳癌社」唯一的男生,初戀也在那時候。
艋舺真實呈現兄弟情
問:「艋舺」會不會把黑社會的兄弟情誼過度浪漫化?
阮:(搖頭 )電影很真實,我高中的時候校園是戰場,當時的嚮往是「混很大」,因為一直轉學,我曾在新學校第一天就被學長勒索50塊保護費,只要給了他就罩你,就可以說他是我乾哥,但我很清楚只要給一次就要給到畢業,所以一定要用自己的方法解決一次,我跟他大打一架,變成我跟他要錢,後來導師找到我家,結果我被爸媽修理得很慘。
趙:我住的維多利亞市台僑很少,大多是隻身前來的留學生,寄宿在白人家庭、餐餐都吃三明治,英文不好、朋友不多、和環境很疏離,久而久之他們就會逃避這一切,這樣的人慢慢聚集在一起,變成問題,相較之下我覺得很自己很幸運。
台味 是自我認同
問:這部電影講的雖然是1980年代的故事,卻描述出一股非常生動、甚至非常摩登的「台」味,你們有沒有觀察到現在的年輕人非常以「台」為傲?敢不敢大聲說自己很「台」?
阮:(大喊 )我超台!大家都是台灣人,當然要「台」啊!
趙:(用力點頭 )我真的很欣賞這種態度,「台」這個字的內涵已經變化了,代表一種包容性、一種自我認同。
問:拍攝這部電影的「旅程」結束,之後你們會有不同的歷練,也許起起落落,請注視一下對方的眼睛,這是什麼感覺?
阮:(用手拐了一下趙 )別擔心,我給你靠!
趙:快殺青前我曾經因為捨不得而感到失落,現在我已經抽離那個角色了。
成名後 仍堅持保有自我
問:成名的代價是什麼?你還是出道前的那個你嗎?
阮:我曾被雜誌寫得很不堪,但我沒有失去什麼,想開了反而得到很多自由,重點是出去買吃的老闆都會為我加菜!(趙大笑 )你可以說我變了很多,也可以說我一點都沒變。
趙:如果我變成了一個自己都不喜歡的樣子,那我會考慮退出這個圈子。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