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稱中國GDP超日成第二大 各界炮轟

人氣 3
標籤: ,

【大紀元2010年12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駱亞採訪報導)12月7日社科院公佈2011年「經濟藍皮書」,指出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日本,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遭到民間和海外經濟專家的抨擊。

有作家認為國內的統計數據就是在造假的基礎上出來的,這是根據政治需要和他們頭頭的心思,是沒有多少事實基礎,全國的數據就是這樣累加起來的。有專家指出沒有必要去相信它,不要太拿中共這個事情當事兒了。有大陸民眾表示,GDP是官員陞官的敲門磚而已,是中共想證明自己執政的合法性而已,所以它如何與中國百姓無關。

「雞的屁」(GDP) 歷來民間對此不屑一顧

社科院的經濟藍皮書指出,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日本,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2010年中國經濟發展中一件具有標誌性的大事,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大陸民主人士野渡接受大紀元採訪時指出,GDP被中國人稱之為「雞的屁」,歷來民間對它都是不屑一顧。他認為說:「它世界第一與中國人無關,世界最後也與中國人無關,它是官員陞官的敲門磚而已,是共產黨唯一向中國老百姓想證明自己執政的合法性而已,所以它如何與中國百姓無關。」

野渡先生也表示,「中國的統計數據歷來是官方自娛自樂,恐怕連它的官員自己都不相信。『數字出官,官出數字』,這個順口溜已經說明了一切。」

廣東律師唐荊陵表示大陸的統計數字假得很厲害,不可信。最近維基解密都提到這個問題啊。

專家:副總理李克強曾表示GDP是不可信的

經濟時政評論家草庵居士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中共的GDP是沒辦法去相信的,如果按照國際慣例GNP來說,可以看出它相差很多,我們沒有必要去相信它。最近維基解密中我們看出一個事情,中共常委副總理李克強在擔任遼寧省委書記時對美國大使講過,GDP是不可信的,他也建議美國大使不要相信它,他也不相信這些數據,他會看耗電量,貿易額等這些具體的數據,他舉了例子說,當時遼寧省GDP是全國第十名,但城市收入和農村收入一對比,根本發現數據很荒唐。作為中共常務副總理都不相信,那中共講的GDP數據更不可信了。

最後他建議說不要太拿中共這個事情當事兒了。

上海民主人士也表示,正如維基解密中曝光出的李克強的說法,因為上面需要,下面自然會造假。再何況,這只是一個數據,就像一個人擁有多少錢,但這並表明這個人實際擁有多少物質商品。就看看現在的地方財政,赤字大得驚人,面子工程、官員貪污、運行的浪費,正在製造CDP,但也正在拖垮這個經濟。

同時,現在正在把子孫們的東西拚命拿出來,這也增加了GDP,但後果呢?你看煤挖了多少,都換成了GDP,之後的人靠甚麼?

網絡作家:GDP總量超日本沒有任何意義

網絡作家上官如煙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GDP總量超過某某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中國的人口基量太大,目前已達14億,而日本僅有1億左右,換算到人均只能說遠遠達不到人家的生產力,這好比說,一大群窮光蛋把身上的所有財寶集中起來,交給一個人,然後這個人無比自豪的對那個富人說,你看,我現在的財富比你多了。實則是,打腫臉充胖子。

他還認為這個被國人稱為「雞的屁」,凡有點頭腦的人都會明白其中的貶義,總量成為世界第二大又能如何?!人均「雞的屁」能和人家比嗎?一個國家財富應該體現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上,而不是追求這些水分極大的數據上。

上海一民主人士表示,GDP高,但與老百姓有甚麼關係呢?第一,它強的是它自己,他並沒有因GDP高,為這個社會,為百姓做出了多大的利益。就像我們現在可以看見上海建設的很好,但幾乎是每個家庭它不可能得到甚麼利益。

第二它GDP只表明百姓們為這個政權出了多少的力,並不說明百姓在其中所必須耗去的東西。如果說,每個人一年產出1000美金的話,中國13多億人口,自然是個驚人的數字,而其它國家就是只佔中國GDP的十分之一,但它的人口只佔20分之一,那麼它綜合國力也比中國強一半。

「搞統計的人非常為難 特別痛苦」

網絡作家荊楚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國內的統計數據是建立在虛構和吹牛皮、造衛星基礎上,是不可信的。既然生產總值增長這麼多,為甚麼老百姓的生活過得越來越艱難、越來越貧困。我到鄉里面去,那些搞統計的人非常為難,就是造假的數據他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特別痛苦,年年累加,年年增加、年年達到多少?造假造的他們自己為難,造高了,明年基礎上還要再增加,造低了挨批。

這次社科院說的GDP總量超過日本,就是在這樣造假的基礎上出來的。這是根據政治需要和他們頭頭的心思。是沒有多少事實基礎。全國的數據就是這樣累加起來的。

國內長期的欺騙宣傳、指鹿為馬,改變了他們對事物的判斷,久而久之就辨別不清了。

相關新聞
【鋒筆天下】臧山:淚血財政
黃亞生:印度模式優於中國模式
周曉輝:不丹人為何幸福指數全球最高?
中國「城市病」爆發  GDP與幸福感背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