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餘城市打造低碳城 專家指名不副實

人氣 3

【大紀元2010年12月04日訊】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至少有100個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號,對此,大陸專家指出名不副實,中國「並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低碳城市」,還出現了諸多建設低碳城市的怪現狀,有的是「舊瓶換新酒」,以低碳之名行地產開發之實;還有的是「低端不低碳」。專家呼籲,不要把建設「低碳城市」當做是政治任務,而要視為一種責任。

「並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低碳城市」

《中國青年報》報導,在過去的一年裡,「低碳城市」這4個字在中國遠比全球變暖升溫更快。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至少有100個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號,沒有一個省份缺席。最新的成員是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計劃成為以應用太陽能為主的「太陽城」。

但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員姜克雋在接受該報獨家專訪時表示:「我國並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低碳城市。」

在11月29日開幕的坎昆聯合國年度氣候變化峰會上,姜克雋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有項明確的任務——積極參加以「低碳城市」為主題的邊會,與各國代表「學習並交流經驗」。但他坦言,將不會在邊會上進行主題發言。

「舊瓶換新酒 低端不低碳」

低碳城市不僅在數量上遍佈了中國的版圖,發展路徑的選擇也頗為多樣。在河北省保定市,渾身覆蓋著太陽能光伏電池板的「電谷大廈」成為這座歷史名城的新地標;山東德州的「太陽城」名聲儼然有賽過「德州扒雞」之勢,太陽能路燈立於大街小巷;深圳市政府選擇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進行共建,讓這座城市有了「低碳生態示範市」的底氣;在浙江省建德市,一場消滅空調外掛機的全城總動員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

在姜克雋看來,這些熱情值得鼓勵,但要「名副其實」很難。

目前業界公認的低碳城市標準是,將建築、交通、工業這三大碳排放源的低碳規劃納入城市的整體運行規劃中,並能使整個城市的碳排放量有明顯下降。

這一概念發軔於倫敦市前市長利文斯頓2007年發表的減碳計劃書——《今天行動,守候將來》。在計劃書中,利文斯頓將倫敦二氧化碳的減排目標鎖定在2025年降至1990年水平的60%。丹麥的哥本哈根市堪稱「低碳城市」的典範。自1995年到2005 年期間,這座擁有120萬人口的城市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20%。

姜克雋表示,在中國,不僅沒有一座城市有過可以量化的減排歷史,還出現了諸多建設低碳城市的怪現狀。有的是「舊瓶換新酒」,以低碳之名行地產開發之實;還有的是「低端不低碳」,一些打著低碳旗號的新能源產業園區,還停留在設備製造的低端加工環節;還有的「掛羊頭賣狗肉」,「燒著高碳的煤,生產低碳的節能燈」。

「低碳城市還停留在摸索階段」

面對這股「低碳城市」熱潮,時至今日,發改委氣候司曾起草的《關於低碳經濟發展指導意見》並未出台,相關負責人並不諱言這份意見的目的:「旨在為低碳熱降溫,現在眾說紛紜,缺乏統一的指導性文件。」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這恰恰折射出中國建設低碳城市的困境:地方發改委沒有經驗,寄希望於意見出台,以向中央取經;國家發改委同樣沒有經驗,寄希望於通知落地,以觀地方試點。

「低碳城市被炒得那麼熱,其實,真刀真槍的工作還沒起步,還停留在摸索階段。」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博士生王克分析道。

事實上,中國省市一級的碳排放清單長期處於空白狀態。試點中的五省八市,還未提交任何具體規劃。至於財政投入是否與「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節能減排任務中2000億元的中央財政投入看齊,目前尚無定論。

專家:建設低碳城不應視為政治任務

姜克雋表示,「大家都想建設低碳城市絕對是好事情,但不要把它當做是政治任務,而要視為一種責任。」

作為中國最早研究低碳城市的學者之一,姜克雋曾不止一次地在公開場合宣揚低碳城市的意義,那就是創造宜居環境、保障能源安全、在新能源經濟領域實現我國技術上的後發優勢。

而事實是,不少地方官員將低碳城市的建設目的視為「為氣候談判服務」。在一些研討會上,有些官員經常會借用中共代表在世界氣候談判大會上的發言詞,以「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作為開場白。

幾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曾就低碳城市發展項目的合作事宜,與多個省市的相關部門接觸,但大部分負責人都以「不知道國家在氣候談判上的態度」為由婉拒了合作邀請。

照搬抄襲其它城市的節能方案

中國一些城市的規劃小組將「低碳」簡單地理解為節能減排,甚至在方案上也部分照搬「十一五」中的節能規劃。

「每個城市資源稟賦都不一樣,有些城市應該更激進,有些城市則太激進了,缺乏科學性!」一位專家評價道。

今年,王克所在的課題組幫助貴陽市制定了一份《貴陽市低碳發展行動規劃》。而在東部某發達城市舉行的一次規劃研討會上,王克發現,該市給出的規劃方案,居然大部分抄襲自那份貴陽的行動規劃。在提評定意見時,王克沒好意思寫明抄襲,只是委婉地表示根據該城市的發達程度,已經「不需要再延長產業鏈做深加工了」。

斯德哥爾摩已實現25%二氧化碳減排

在姜克雋看來,城市建設主政者應該轉變思維,「低碳不是包袱,是財富」。

2009年,姜克雋到瑞典斯德哥爾摩開會。在清晨,他發現大批市民自發騎車上班,原本的兩條機動車道一條變成了自行車道,剩餘的也以公交車為主。姜克雋忍不住掏出相機拍下了這一幕。

他說,這座古城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每個決策環節都必須考慮環境和氣候變化因素。目前斯德哥爾摩已經實現了1990年基礎上的25%二氧化碳減排,並計劃在2050年成為零碳城市。

北京「零碳新城」依然荒草叢生

近日,一則來自北京近郊懷來縣的新聞吸引了姜克雋的注意。新聞中提到,一條大街改造後全長4260米,車行道寬度24米,道路檔次大大提高。今年年初,這座城市提出了要在經濟開發區內建起新城,打造成中國第一個零碳城。

「太寬了!」姜克雋連連搖頭,在他看來,一個人口不足20萬的城市,建這麼寬的大街走的還是「建汽車城的老路」。

11月29日,中青報記者回訪了這座「零碳新城」。除了一座佔地7000平方米的兩層生態新城規劃館外,這片方圓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然荒草叢生。

而在展館西側那一排銀白色的太陽能路燈下,那塊印有「零碳城」字樣的巨幅圍牆式廣告牌也已悄然撤下。

相關新聞
高市出席聯合國環保國際盛會  為台灣發聲
英報:胡錦濤講話雷聲大雨點小
中國能否實現低碳經濟之路?
李天笑:中共哥本哈根猜想提前破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