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輝:絲綢之路古國湮沒的啟示

林輝

人氣 31

【大紀元2010年12月13日訊】古代經由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因為當時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故稱「絲綢之路」。它大概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其東起於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穿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由此分為南道、北道,分別通往歐洲、西亞等地。

在古絲綢之路上,清脆的駝鈴聲、滿載貨物的各色駝隊、廣袤的草原、漫天的野花、清澈的河水、快樂的笑臉曾經隨處可見;文明的靈光曾經這裡輝耀,高度發達的城市亦曾不只一兩座。有人說,如果將這些古城串連起來,那麼沿著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南緣就可以看到一條生命和文明的鏈條。

以著名的樓蘭古城為例。位於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處的樓蘭王國遺址,最早是由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SvenHedin)在20世紀初發現的。根據《史記》、《漢書》、東晉高僧法顯以及唐朝高僧玄奘的記述,古時的樓蘭自然環境優美。它依山傍水,周邊有煙波浩淼的羅布泊,人們不僅可以在門前環繞的清澈碧波上泛舟捕魚,而且可以在茂密的胡楊林裡狩獵。據推測,當時森林的覆蓋率達到了40%。而早在公元前77年,樓蘭地區就已經是西域農業發達的綠洲,人們在這裡種植小麥、飼養牛羊,幸福地生活在上天恩賜的沃土上。

此外,由於樓蘭王國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隨著漢王朝對西域的開發以及絲綢之路的形成,樓蘭王國與漢朝的關係逐漸密切,樓蘭的水利、屯田得到大規模開發,其地位也愈加重要。它在兩漢時期不僅成為中國西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而且成為當時聯結東西方的交通樞紐。

一方面,中國內地的絲綢、瓷器等物品經樓蘭運往西亞、歐洲的羅馬等國,深受歐洲人的喜愛。當時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是與絲綢聯繫在一起的。生活在公元前後的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拉丁字母轉寫:Strábôn)在他的書中提到過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當時許多出身高貴的希臘人都穿著「賽里斯」人製作的衣服,而這些衣服都是用西方人所沒有的絲綢製成的。文中提到的「賽里斯」人就是指中國人,因為當時世界上只有中國掌握了絲綢的製造技藝。精美的絲綢亦引發了西方人對中國的無限遐想。公元1世紀的羅馬地理學家龐蓬尼麥拉(Ptolemy),對中國人的誠信充滿了讚譽:「這是很公正的民族,他們把貨物放在曠野中,購貨的人,在賣主不在時來取貨,這種經營方式是很有名的。」

另一方面,來自西域、羅馬的植物、音樂、舞蹈、服飾等也經樓蘭傳入了內地。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批帶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蔥、胡椒、胡蘿蔔,還有西瓜等,十有八九是來自西域。此外,羅馬的玻璃器、西域的樂舞、雜技也逐漸傳入中國。

這樣,東西方的商品和藝術品就都在樓蘭彙集,其文明的發達程度也超出今人的想像。僅舉一例。2000年3月,考古學家們偶然在樓蘭古城遺址的一條乾涸的小河道中,發現了出自漢晉的稀世國寶:一具獨木舟形、繪有雲紋、花卉、朱雀、玄武的「樓蘭彩棺」。可令人驚異的是,等考察隊回來想取走彩棺時,彩棺已不翼而飛,且至今下落不明。有專家稱,樓蘭當年的重要性和繁華,恰如今天的香港、上海、新加坡,是一個令人嚮往之地。

但是,到了公元399年,東晉高僧法顯西去印度求法,路經樓蘭時,這裡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一個具有數百年歷史的王國不復存在了,一個融匯東西方文化的文明失落了。到了唐代,樓蘭更是成了邊遠地區的代名詞,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的詩句。

考古學家們在樓蘭找到的最晚有年代的漢文木簡是西晉建興18年,即公元330年。木簡提到的最後一位樓蘭國王是伐色摩那,在位時間約為公元321年到334年。

其它的古城亦如樓蘭一般,在經歷過發達的時期後,逐漸走向衰敗,有些甚至在一夕間毀滅。比如曷勞落迦國等。

曾經的文明消逝於何時?魏晉南北朝時的歷史文獻記載消失的城邦有:樓蘭、且末古城、尼雅古城、皮山城、圓沙古城、卡拉當格古城、喀拉墩古城。而在唐代消失的城邦則有:米蘭古堡、安迪爾古城、丹丹烏里克古城。是甚麼原因導致這些城邦湮沒?

除了政治、軍事上的原因,還有一些原因不可忽視。

其一、人類對環境的改變和破壞導致了一些古城的消失。比如樓蘭古城、尼雅古城、圓沙古城、米蘭古堡、安迪爾古城和丹丹烏里克城。

今天的考古專家們根據樓蘭殘留的遺蹟對其消失進行了若干推測。有專家認為是缺水導致了樓蘭的消失。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駐紮在敦煌的索勒率領1000名士兵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截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從而暫時緩解了樓蘭缺水的困境。但此後,儘管樓蘭人不斷嚐試疏濬河道,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被廢棄了。也有專家認為樓蘭的消亡,是由於人類違背自然規律而導致的。樓蘭人盲目濫砍亂伐致使水土流失,風沙侵襲,河流改道,進而導致氣候反常,水量減少,鹽鹼日積。據說樓蘭曾頒布過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內有「絕不能砍伐小樹」、「嚴禁砍伐活樹,砍伐者罰馬一匹」的規定。在尼雅古城遺址發掘出的佉盧文木簡中,發現了這樣的條款:「砍伐活樹,罰一匹馬,砍伐樹杈,罰母牛一頭」。這是否暗示著尼雅綠洲的生態已經開始惡化呢?因此,有專家推斷,正是因為尼雅人大肆砍伐樹木,破壞生態環境,致使水源枯竭,風沙肆虐,綠洲最終消失於沙海之下。

再如圓沙古城、米蘭古堡、安迪爾古城和丹丹烏里克城,專家們推測其滅亡與環境惡化也有關,而這正是由於人類無度的揮霍、開採造成的。人類貪婪無度的慾望,不順天意而與自然和諧相處,最終招致了天譴。

考古發現表明,漢代的遺址多在沙漠深處200公里左右,而唐代的遺址深入沙漠不足100公里,這說明從漢代到唐代,沙漠擴張了100公里。這與人類對自然的無度開墾、破壞密切相關。

其二、瘟疫和天災的降臨導致了一些古城的滅亡。比如樓蘭古城、尼雅古城、曷勞落迦城等。

民間傳說認為是瘟疫流行最終造成了樓蘭王國的消亡。據說那場瘟疫,是一種可怕的急性傳染病,民間俗稱「熱窩子病」。這種病是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家子。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樓蘭人選擇了逃亡。樓蘭國瓦解了,人們盲目的逆塔里木河而上,哪裡有樹有水就往哪裡去,哪裡能活命,就往哪裡去,能活幾個就是幾個。不巧,他們上路的時間,正趕上前所未有的大風沙,天昏地暗,飛沙走石,聲如厲鬼,一座城池在混濁模糊中轟然而散…

而尼雅古城的消亡似乎是一場黑風暴引發。據說最早來到尼雅遺址的人,曾發現城中心佛塔周圍有不少僅穿內衣的人,抱著塔死在那裡。考古學家們也在廢墟中發現,宅院內部各種遺物四處散落,房門敞開或半閉,當年的文書還完好的封存在屋內,儲藏室裡厚積的穀子還有橙黃的顏色,甚至紡車上還有一縷絲線。這說明,尼雅人遭到的襲擊相當突然,人們絲毫沒有準備。因此,斯坦因將其稱為「東方的龐貝」。

而根據《大唐西域記》,曷勞落迦城是毀於從天而降的沙雨。

為什麼這些災難從天而降?古人認為,瘟疫和天災的出現正是上天對不修仁德之人的警告和懲罰。在尼雅古城一帶,歷史上就一直流傳著:因為當時的尼雅人不敬神佛,不修仁德,最終業大招致災難而毀滅。而《大唐西域記》中則明確記載曷勞落迦城的毀滅是緣於居民的自私貪婪,無惡不作,道德淪喪,從而招致天災人禍,以至於毀滅。

無論上述哪種原因,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是古城中的人們自己毀滅了自己。當人類違背天人和諧的法則,單純追求物慾利益、對自然環境過度索取,就會導致生態的惡化。隨之帶來的就是沙塵侵襲,瘟疫增多。回顧歷史,反思現實,當今天的呼倫貝爾大草原等肥美之地在迅速沙漠化之際,當越來越多的森林消失、氣候惡化之際,當洪澇、乾旱頻繁降臨……是不是提醒著我們一些什麼?@

相關新聞
絲綢之路與沙埋城市:災難突然降臨尼雅
南方絲綢之路考古可望解開邛人消失之謎
絲綢之路(一):絹之道
去與留:哪條才是正確的網絡絲綢之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