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次 央行再提存準率 專家:長期通脹難解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2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高紫檀綜合採訪報導) 2010年12月10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對外公佈消息,從2010年12月20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央行一個月內第三次宣佈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也是今年以來第六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業界認為,央行如此密集地施以準備金率上調,意在加強當前流動性調控,控制銀行信貸投放和管理通脹預期。但多位專家對此表示懷疑,此前多次調升存準率都未能達到預期。北大副校長更是直言:中國面臨長期通脹。

央行分別於1月、2月和5月三次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又於11月16日、11月29日分別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加上此次上調的0.5個百分點,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高達18.5%的歷史高位。粗略估計,此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後,央行可一次性凍結銀行體系流動性3千多億元。

謝國忠:人行政策 博弈心態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分析,人行採「升存準率」而非「升息」是因「存錢的人想加息,但借錢的人不想加息」。借錢的人指的正是國有企業、地方政府和與房地產企業。「政府要考慮平衡各方面利益,包括貸款的企業、地方財政、房地產還有股市的情況,」謝國忠說,政策現在是一種博弈的心態,面對嚴峻的通膨形勢,不想加息,但又要有所舉動,他擔憂,這樣的心理療法會使明年的通膨形勢比今年「好不到哪裡去」。

大陸地方負債暴增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史宗瀚(Victor Shih)表示,中國大陸隱藏性債務可能推升明年政府負債佔國內生產毛額(GDP)達96%,可能有金融危機風險,最糟的情況是在2012年左右爆發相當大規模的金融危機。

史宗瀚預估,大陸地方政府的投資公司可能釀成高達3兆元的壞帳。他指出,打擊地方政府貸款可能引爆龐大的呆帳潮,然而,抑制銀行放款計畫如果失利,又可能導致通膨在2012年以前升破15%;因此,無論是上述哪種情況都可能引發銀行擠兌,以及民眾對金融系統喪失信心。

北大副校長:中國面臨長期通脹

此前,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直言:「中國不光要有長期通脹的準備,經濟還面臨著頃刻衰退的危險。」內需不足在短期內難以克服,內需不足在中國實際上源於供給問題,比如經濟結構失衡和發展失衡,他告訴《中國企業家》記者,「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中國出口增速放慢甚至出現負增長,原本就深深根植在中國內在的發展失衡和一系列結構性矛盾基礎上的內需不足問題就暴露出來了,短期內很難克服。」

劉偉強調,由於政策具有時滯性,2008年中國放出了大量貨幣,財政、信貸等方面,這些形成通脹壓力通常是幾個月,甚至需要兩年的時間。 「中國要做好在未來的一兩年之中,將要承受較大的且長期通脹的思想準備。」

內需為何嚴重不足

內需為何嚴重不足?經濟學家郎鹹平分析,中國人太貧窮。他說,「把各個國家的薪資收入加在一起,除以這個國家的GDP,然後來作個比較。這個比例歐美最高,平均是55%,日本是53%,南美洲的阿根廷、墨西哥和委內瑞拉平均是33%,東南亞包括菲律賓、泰國平均是28%,中東包括伊朗和土耳其大概平均是25%,很可惜我們沒有詳細的非洲數據,應該是20%以下」。

而中國是多少?「只有8%,是全世界最低的!以前這個比例甚至還高達18%,但是到了2008年這個比例就跌到了12%,到2009年卻只剩8%了。「每小時人均工資?第一名是德國,大概是30美金,第二名美國,大概是22美金。我們才0.8美金一小時,位列全世界最後一名。」

可是中國居然成為奢侈品消費第二大國。那只是極少數權貴的「福利」。可見中共官員有多貪婪,貧富分化有多嚴重。2009年中國的消費占GDP的比率卻只有29%,按照這個數據看的話,中國其實是個消費力嚴重不足的國家。西方國家這個數據都在50%以上。

高通脹下存款負利率

有業內專家預測,即將於明天發佈的11月份經濟數據中CPI(消費者價格指數)將可能在5%左右,通脹嚴重。有分析人士認為,央行在經濟數據公佈前夕上調高存準率,極可能是CPI數據相當難看。

近日,大陸官方媒體對100位經濟學家和企業家進行的問卷調查,有近9成受訪者認同通脹問題嚴重。媒體報導,各種生活用品及日常消費品價格還是相當高。而目前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維持在2.25%,今年CPI業內普遍預計高於3%,居民存款負利率已無懸念。

上調準備金也不能解決負利率問題,在高通脹下存款如何保值,成為大陸民眾普遍擔憂的事情。

儘管中共國務院連續調控樓市,出台多項嚴厲措施,但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11月,全國100個城市住宅平均價格為8,487元/平方米,較上月上漲0.82%。北京、上海等8大重點城市,房價平均高達15,407元/平方米,環比上漲0.41%,同比飆升34.29%。

抑制通脹還需加息

大陸央行公佈的11月金融數據顯示,當月新增人民幣貸款5,640億元,而前11個月信貸增量已達7.4517億元人民幣,7.5萬億全年目標僅餘483億元的額度。

有分析人士表示,財政部11月份財政收入5,840.69億,同比增長16.1%,而貿易順差也超200億美元,大量財政存款和外匯占款會使銀行有充足資金放貸,流動性還是過剩,面對年底僅餘的貸款額度,央行感到壓力巨大,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也有對沖的目的。但作為回收流動性的方法,調高存款準備金率不能取代加息的作用。

據騰訊財經報導,德聖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江賽春表示,準備金率再次上調符合對貨幣政策收緊的預期,但準備金率已達歷史高點,從趨勢來看,數量型工具畢竟有運用的極限,因此再次加息是不可避免的。

深圳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國世平則表示,央行此舉意在打壓樓市。國世平稱,主要是為了打壓樓市。他還預計,明年中國新年前還將可能有一次加息。

提高存款準備金率 效果值得懷疑

旅美經濟學者、《當代中國研究》雜誌主編程曉農博士此前對大紀元記者表示,通脹一旦發生,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延續下去,央行目前採取措施只能說遏制兩年後的通脹,不能遏制今年和明年的通脹。儘管央行一再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但能不能抑制通脹值得懷疑。

美國南卡儸來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博士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說:「任何正常社會,這些金融調控手段可以起作用,但在中共控制的這個社會裏,我對這些金融調控手段持懷疑態度。」 他表示,提高存準率也好,加息也好作用有限,在中國,很多貸款是政策性貸款,這也就是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這麼多次貸款也沒見減少多少,央行的目的是為了減少貨幣供給,抑制通脹,但具體有甚麼作用還需要觀察一段時間。從此前央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表現來看,抑制通脹目前都沒有真正產生作用。

對於為甚麼央行總是採用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而不採用加息的方式來回收流動性,謝田表示,中國央行主要是害怕吸引更多熱錢進入中國,加劇通貨膨脹。

存款準備金率是指金融機構必須在中央銀行存款的金額,與金融機構吸收的存款的比率,主要用於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在西方正常社會,存款準備金率是有效的金融調控工具,但在極權社會,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控作用被有些專家質疑。

相關新聞
中國大陸央行在加息上處兩難
網文:「漲」聲響起來! 網友悲歌翻唱
不要勞資「河蟹」 港工會遊行爭加薪7%
澳媒:中共擔心通脹威脅社會穩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