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名中外的池上米,帶您瞧瞧它的產地–台東縣池上鄉!
位於花東縱谷的池上鄉,景色秀麗如畫,天然水源充沛,加上日夜溫差大,孕育了健康美味的池上米。鄉內的農田幾乎全都種稻,農村四季的景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這兒完美呈現。
鴨子與農夫 池上米美味揭秘
悠遊米鄉,可以騎腳踏車飽覽田野風光。錦新三號道路兩側看不到一根電線桿,也沒有房子,無涯無際的稻田直通天際。因為伯朗咖啡廣告曾在此拍攝,所以也稱伯朗大道,更有人稱它為「通往天堂之路」。
這兒的稻子十分幸福,空氣水源零污染,夜晚入眠無干擾,隨著自然脈動生長;秋天成熟時,田野中還演奏古典音樂,難怪池上米這麼好吃!
為了保證品質與防止仿冒,多次獲得金米獎的池上米,開創了全台首例地理標章認証制度。近幾年萬安社區計劃地推動有機米專業區,目前已達100公頃。為了栽培有機米,萬安社區設置了「禾鴨生態池」,在稻田插秧後,農夫請鴨子做幫手,運用鴨子好動、雜食特性,啄食田間害蟲和福壽螺等,鴨糞又是很好的有機肥;這種禾鴨共生共做的農耕方式,不僅節省人工,也讓土地生生不息。
到了池上,一定要嘗嘗在地的池上便當。米粒飽滿晶瑩又香又Q,雖然生產的「稻米達人」不同,但都吃得出背後的用心。池上農會碾米觀光工廠、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多力米故事館,都紀錄了池上人刻苦耐勞、勤奮打拼的文化和精神。
四季皆美 純樸中的生命力
10年前一群熱心的池上人,成立了文化解說員協會,將池上獨特的人文生態和地質景觀,有系統的研究保存和推廣。池上資深解說員賴慶祥曾說,自然界的老樹,外表看來似乎毫無動靜,其實它內部無時無刻不在努力成長。看起來步調緩慢樸實的池上鄉,內部一直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池上四季皆美、各有特色,但無論是春天的野餐節、夏日的竹筏季、秋天的稻穗音樂會、還是冬日的油菜花田和好米收冬祭,任何時候,池上人都歡迎大家來品味農村風情。
大坡池畔 竹筏繫情
大坡池是一個天然湖,也是池上平原的最低中心點,池上鄉因座落於大坡池上而得名。當地解說員指出,大坡池是全台灣少有的內陸淡水溼地,水源來自中央山脈,終年不斷流,湖中自然生態豐富,也是池上米的灌溉泉源。
據說很久以前,住在大坡池附近的居民,自製最適合溼地上划行的「竹筏」作為交通工具,撈蝦捕魚,採收蓮子、蓮藕和菱角。時至今日,漁民乘筏的景況已不復見,為了紀錄早年披蓑衣、划竹筏的漁家勤奮清苦生活,每年八月會辦理竹筏季。
世界級活動斷層 見證大自然力量
池上鄉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板塊的擠壓作用造成了斷層的活動,地球科學家從1990年起,開始做觀測紀錄,發現斷層帶平均每年位移2至3公分,是國際知名的特殊地形。
中央地質調查所在大坡國小和錦園社區斷層帶上,裝置「地形變形精密測量儀」,多位義工長期每日做觀測紀錄,能具體測出位移擠壓的潛移活動軌跡,地質專家視為珍寶。在錦園溪邊3號測量儀下方,可明顯看出原來圓形的涵管被擠壓變形成橢圓形,令人震撼。
2003年12月10日台灣東南部發生震央在成功規模6.8的地震,根據紀錄,地震前潛變測量儀就靜止不動將近4個月,鄉民表示,如果觀測研究能作為大地震前的預測,那將是一大突破。
阿嬤ㄟ灶腳 移動的城堡
移動的城堡是一棟屋齡上百年的古厝,主體是紅櫸木,牆是黏土,整棟古厝沒有一根鐵釘,完全用卡榫銜接,保留著傳統的建築文化組合技術。屋主阿嬤說,古厝跟著其父三度搬遷,就像蝸牛背著殼移動,最後落腳在池上鄉萬安村,裡面有生活的足跡。
珍惜傳統的阿嬤在農會和社區輔導下,將廢棄豬舍打造成「清河堂休閒農業體驗區」,用農家大灶煮出好吃的米苔目,用周遭植物自製手工皂,讓年輕人體驗傳統農家的尊重自然和人情溫暖。
池上鄉旅遊資訊
池上鄉公所:
電話(089)862041
網址://www.cs.gov.tw/
池上鄉文化解說員協會:
電話:(089)862046
池上鄉特產:
池上米、米蛋糕、米糬、米冰淇淋、各類米製點心、放山雞、香柚。
池上鄉文化遊憩點:
環圳自行車道、大坡池、台糖牧野渡假村、池上蠶桑休閒農場、客家文化園區、稻米原鄉館、禾鴨池、池上圳進水口、敬字亭、杜園、大坡國小、錦園橋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