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經濟增長 中國平均壽命增幅緩慢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1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田清編譯) 一個小考試:以下哪個國家1990年以來的平均壽命增加最少- 孟加拉,中國,巴基斯坦,韓國還是蘇丹?

《紐約時報》23日報導,答案不是戰爭蹂躪的蘇丹或是動盪的巴基斯坦,不是1990年平均壽命高於其他國家的韓國,也不是赤貧的孟加拉。

答案是過去20年經濟大成長的中國。不過以平均壽命這個重要尺度來衡量時,中國的表現不那麼好。

根據世界銀行彙編的聯合國數據,從1990年到2008年,中國的平均壽命增加5.1歲,達到73.1歲。同期間,無論是巴西、埃及、衣索比亞、印度、印尼還是伊朗等大型開發中國家的平均壽命增幅都更大,雖然它們的經濟增長較慢。自2000年以來,多數西歐國家、澳大利亞和以色列等平均壽命原本就比較高的國家其增幅也超過中國。

這些數據的意義是什麼?經濟增長使幾乎所有的社會問題更容易解決,不過並不保證每個人都有更好的生活或是更加健康。幾世紀來一直如此。經濟增長的速度和增長的模式都很重要。
I
如果您看看今天的世界,你可能會猜想哪個國家有適當的質量並重的結合。歐洲提供許多人良好的生活,有大量的休假、育兒假和健康保險,不過經濟增長向來緩慢,這是它債務沉重的原因之一。

美國這幾十年的經濟增長比歐洲快,不過許多收益流向小部分人口。經過通膨調整後,中等家庭2000年到2007年的收入實際上在減少,而且在2007年的金融危機後減少更多。

在中國,經濟驚人地快速增長了將近30年,使數億人擺脫貧困。不過,它也有大問題。特別是,它的增長並不平均。沿海地區的受益遠遠超過內地。某些方面的生活改善遠超過其他方面,這種情況無處不在。

中國是否可以如其領導人所言轉換到一種更均衡的經濟增長模式,確實對全球經濟有很大的影響。不過,我們要記住,最大的影響是對居住在中國的世界六分之一人口。

當中國經濟發展,不過健康只些微改進。這與工業革命有一個有趣的類似情況。著名經濟學家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發現,在19世紀初經濟增長起動時,壽命和健康狀況並沒有改善。

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買得起更好的食物、衣服和住所。不過他們也接觸更多的疾病,因為很多人遷往城市。這種合併效果似乎是「平均壽命停滯或只是些微增加」,伊斯特林寫道。

在今天的中國,更多的人有室內盥洗室、暖氣、空調或其他設施。經濟增長的其他方面確是走向反面。和工業革命一樣,許多人離開農村,湧入擁擠的城市。意外事件越來越普遍,就像上海上星期的大火,或最近幾個月一系列的工作場所悲劇。肥胖症人口增加。污染嚴重。

紐約時報記者DAVID LEONHARDT最近在中國呆了一段時間,儘管事先就知道污染問題,還是大吃一驚。很難從街上看到北京摩天大樓的頂部。呼吸這些煙霧感覺像患上慢性的輕度鼻竇炎。對中國人而言,南加大凱克醫學院的陸洋(Yang Lu,音譯)指出,癌症取代中風成為最大死因,部分是由於環境污染。

最後,還有醫療系統本身的問題。過去20年解散國營事業結束了鐵飯碗這種終生福利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許多中國人付不起的市場基礎醫療制度。即使在急診時,有時還是得帶現金才能獲得治療。

長期而言,經濟增長可能是生活水平拉高的必要條件。不過這遠遠不夠。正如普林斯頓大學的衛生政策專家鄭宗美(Tsung- Mei Cheng,譯音)所言,「總體而言,經濟學家和媒體太關注GDP的增長,而不太關注增長的分配。」

相關新聞
金融時報:中國的經濟數據可靠嗎?
世界銀行:印度經濟增長質量比中國好
專家警告澳經濟對中國的依賴不會長久
德媒:中國「一胎化」阻礙經濟增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