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北往平溪山區的106縣道上,一路細雨紛飛,天空籠罩著濃雲,看來天氣很難好轉,原本預定的古道行程只好彈性調整,先往平溪的東勢格,探訪竿蓁坑古道。
竿蓁坑古道是第一條被登錄為文化景觀的古道,僅存的古道路段,約只有幾百公尺長而已。古道就在公路旁,探訪容易,較不受天雨影響。
十一月初我才探訪過竿蓁坑古道,卻留下兩個待解的疑團。一是找不到古道途中的石田部長紀念碑遺址,二是古道上的長亨橋,究竟是日本時代的古橋,還是光復以後才建造的。
石田部長,僅知是一位日本人,但關於其事蹟,網路卻蒐尋不到任何的資料,不知與竿蓁坑有任何的關係,為何在這裡豎立了一座紀念碑?而長亨古橋則年代,則頗堪玩味。
曾有新聞報導提及,長亨橋是日據時代的古橋,橋頭有一座古碑,卻被後人在碑面增刻了「民國四十二年」(1953)及國民黨的黨徽圖案。上次探訪回來,仔細檢視石碑照片,發現石碑上的紀元刻字應是「民國四十年十二月」,顯然媒體報導有誤。
而石碑上「民國四十年」的刻字,並無任何日本紀元被塗改過的痕跡,我認為,難以斷定這些刻字是後人添刻的。我因此懷疑,或許長亨橋並非日據時代的古橋,可能就是建造於民國四十年(1951)。不過當時在現場,我並未詳細觀察古碑,而拍回的照片又不夠清晰,我想回到現場,看能否找到新的證據。
重訪竿蓁坑古道,已是識途老馬,很快就來到北43鄉道5K附近的張福宮。這座古老的土地公廟建造於光緒元年(1875)。上次造訪時,廟旁的這塊光緒古碑給我的最大收穫,不是的「光緒元年」的刻字,而是古碑刻的地名「高德意坑」。
「高德坑」是這裡的小地名,附近的一座山峰就叫做高德坑山。高德坑山,又名「高竹坑山」,附近北43鄉道旁,也有一座涼亭,名為「高竹亭」。「高德」的台語發音,與「高竹」相同,所以不少山友(包括我在內)認為高德坑的地名,可能是就由高竹坑演變來的。
古碑上的地名,推翻了這一說法。經山友告知,我才知道「高德意」是福建安溪人,乾隆11年(1746)率先進入東勢格拓墾,從古碑得知,他的名字也成了這裡的地名。高德坑顯然是從「高德意坑」演變來的。後人不查,想當然耳的猜想可能是當地坑谷長了許多長大的竹子,所以地名叫做高竹坑。
來到張福宮,發現藍天隊已在竿蓁坑古道的入口設置了指標。藍天隊的動作真快,已開始探勘這條古道了。原本過了長亨橋,到了茶園之後,古道路徑就消失了。現在藍天隊已闢出一條山徑,沿著溪谷上方的山腰續往上走,至上游溪岸的農園,然後過小水泥橋,接回北43鄉道。古道出口大約就在公路旁的高竹亭附近。
——————————————————————————–
我所期待找到的石田部長紀念碑遺址,藍天隊也沒有找到。我重走一趟,沿途仔細注意,仍未發現任何石碑遺跡。有山友提到附近紫雲宮的住持,熟悉這條古道,可以就近詢問看看。
來到紫雲宮的入口,卻見鐵門深鎖,無法進入。大概是非假日遊客或香客稀少,紫雲宮今天就閉門休息了。
雖然石田部長紀念碑一無所獲,但關於長亨橋的年代,則有重大的發現。原以為石碑上的捐款刻字因年代久遠而模糊難辨,這次用手套抹去石碑上的苔蘚汙垢,發現石碑上的字跡清晰可辨,一下子就解開了我原本的疑惑。
整理過後的石碑,第一排的捐款者姓名字跡最為清晰,也提供了關鍵性的證據。捐款金額排名第一的是「鄉公所 二千元」,第二名「黃木燧 五百元」(後來查資料,黃木燧,平溪人,曾於民國42年至50年,擔任過台北縣議會第2、3、4屆議員),接著,捐二百元的有「厚益炭礦、潘新欽、潘維藩」,而捐一百元者包括永昌炭礦,合和炭礦及王丁法、黃萬生、陳朝宗、黃海o、顏o九、賴以南、林有財等人。其餘捐款者多在五十元及五十元以下。
從「鄉公所 二千元」的刻字,幾乎就可以斷定,這古碑是民國40年(1951)建立的,年代並非後人添刻。日據時代的地方行政機關名稱是「庄役所」,「鄉公所」是戰後改制後的稱呼。
——————————————————————————–
長亨、萬載兩橋的建造經費大約在四千至五千元之間,鄉公所出資二千元,因此捐建石碑上出現國民黨黨徽(或解釋為國徽)的圖案,就十分合理了。
因此,古碑上的民國紀元及黨徽圖案,並非是後人添刻的,這座長亨橋並非日本時代的古橋,而是確實落成於民國40年12月。
既然如此,為什麼平溪地方人士或記者會認為石碑上的民國紀元及黨徽是後人添刻的?或許是有人一時失察,與記者閒聊談及,就被記者寫了出來。或者也有可能是歷史記憶未被重視,年代一久,就出現了認識及傳承的錯誤。
我站在岸邊,凝視著長亨古橋及下的流水。竿蓁坑古道可追溯至清朝的光緒元年,日本時代也理應有一座橋樑橫跨過這條溪流。台灣一向多颱風,橋樑被洪水激湍沖毀時有所聞,或許民國40年之前,這座古橋的橋面被颱風帶來的豪雨洪水沖垮,而在民國40年底重建完成。橋墩,或許是日本時代遺留下來的基礎,則長亨橋或許跨越了兩個時代,所以不容易去認定它倒底是日本橋,還是民國橋。
民國40年的冬天,由鄉公所出資二千元,再加上民間熱心捐款,竿蓁坑的這兩座橋樑終於落成,鄉公所將橋樑命名為「萬載」、「長亨」,並在橋旁立碑紀念,石碑上也刻了青天白日的圖案,充份反映了當時的時代氛圍與政府心情。
長亨橋原本被認定是日本時代的古橋,現在卻發現它是民國40年時建造的,這會不會減損了它的古蹟價值呢?我認為不會。民國40年,時間距離日本時代並不遠,相差6年而已。而民國在台灣,已歷經六十載。歲月漸悠久,便有了歷史的縱深與意義。她的時代與她走過的歷史,當然應該得到祝福與珍惜。
旅遊日期:2009.11.30(寫於2009.12.01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www.tonyhuang.idv.tw/ @
●如何前往光緒元年張福宮及長亨橋?
從國道五號下石碇交流道,沿106公路往平溪鄉,至嶺腳與望古之間的「白鶯橋」旁,右轉入紫來產業道路(北43鄉道),至東勢格派出所前叉路,右轉紫東產業道(仍為北43鄉道),約至5K處,即可看見右側路旁的張福宮,前方左側叉路口有紫雲宮的標誌。續行北43鄉道,不遠處,即可看見竿蓁坑17號石頭厝。對面馬路有小徑通往溪谷,取左行,即可前往長亨橋。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