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思」,真理不就現身了,本真不就出現了嗎?我不思,吾不就是實在的在嗎?吾不再有「思」扭曲的「我」,吾不再有相對,不再有物累,不再意亂,是實實在在的吾,自由自在的吾,吾就是其所是。我不思,吾的在才是真正的在。
中國的哲學,主要由儒、道兩家而立(佛由印度傳入,算徬枝),其最高超、最神妙、最精華部分就是天人合一。即所謂的「聖人」、「真人」、「至人」境界。而此一境界都要做到無:儒家是聖人無體,不可以訓;道家是損至無為。這兩者都要抵達無我的境界,這就很難為西哲所認同。
用西哲理性的話來講,沒有一個主體作為敘述體,哲學怎麼說得通?實則他們看不到中國人這個「吾」在。當孟子說「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405頁)時,子思說「極高明而道中庸」(《大學、中庸》,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年第1版,《中庸。大哉章》83頁)時,那個主體「吾」是隱藏其中的。
這個神者何許人也?極高明者何許人也?當然是敘述者「吾」。當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時,當莊子借「無始」之名說「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莊子正宗》華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1 版381頁)時,那個老子、莊子的「吾」是在的,只是不能用「我」說,「我」說的道就不全了,就變味了,就不是道了。
中國的哲學,全靠這個無執、無對、無象的「吾」立起來。沒有這個「吾」,所謂的「聖征」、「盡性知天命」就不可能,因為那天道無聲無臭,聖人無體,又不可以言訓,他要進入那「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大學、中庸》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年第1版,《中庸。經綸章》101頁)之境界,就要做到至誠無我。
沒有我了,那境界之人何在?那就是吾。吾正好是可以無對、無執、無顯像的,與道者無矛盾衝突,吾與道相契合,正所謂的天人合一也。所謂的「《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逐通……」就成立起來了。老子的「損之又損,直至無為」的道無因為有吾在。莊子的「無無」也可以成立了。沒有「吾」作為道的載體,何來聖人、真人、至人?這一切高明之處,全在於中國哲學有這個無對、無執、無相的「吾」之主體,否則一切將流入神祕主義,虛無主義,中國的哲學就汙塞不通了。
西人不懂得我華夏這個哲學的奧妙,批儒、道哲學可修成聖、至人,可成仙變神人為不可思議,實則西人無中國文化的這個「吾」也,他們不可能發展出中國此等哲學來。
中國現代的一些學者,不知就裡,受西方辯證哲學的影響,將辯證法引入儒學和道學的研究,特別是對老莊道無的研究,讓人讀了忍俊不禁。他們自以為是,說老子的道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說老子的道是辯證的,無為就是有為,柔弱就是強壯,無德就是有德等,用此等辯證法解析老子,只能將老子的道降到有形相對的道,即實有的道。這如何窺見到老子道的「玄妙之門」?
老子說那些形而下的辯證,就是為了說明他的道不需要辯證。他的道不同於人世間所說的道,他的德也不同於人世間所認同的德。他的道連個名稱都說不清楚,我們何必亂拿那些實有的東西來與道比附。
老子的道,是不能用意去猜度的,更不能用辯證法去辯出個所以然來。這個道是損無以後才悟的,既已無,何來辯證?這些所謂的學者,其根本就沒有達到「吾喪我」的境界,對「吾」信心不足,以「我」來論道,這道只能是西方哲學那套可見的「實有存有論」的東西了。
(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