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9日訊】(大紀元綜合報道)近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提出取消地方政府GDP的統計。所提原因為統計科學性以及各地政府領導造假數據,扭曲實際政績下經濟增長虛假繁榮,要政績的時候是一個數字,要補助的時候又是一個數字。
據新京報消息,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統計法修訂草案時,委員吳曉靈分析,國家能夠出GDP的統計數據是因為有國界,把進口和出口相抵之後的淨額計入GDP,但是國內地區之間沒有海關,貨物的進出會產生重複統計的問題,造成地方GDP不准確,地方GDP和全國GDP的天然差別對數據造假留下制度隱患。
此外,吳曉靈認為,地方GDP成了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為造假製造了動力,她建議把GDP指標從地方指標中取消,地方只管衛生、教育、就業、環保這些硬性指標,只有讓地方政府對環境和公共服務負責,才能夠徹底糾正現存的不科學的發展觀。
1.4萬億元差額
據經濟參考報消息,2009年上半年,地方政府統計GDP之和高出全國核算數據約1.4萬億元。
回溯地方GDP之和多出國家統計數據的歷史,「增收數字」在2006年是8048億元,在 2007年則是1.2464萬億元。今年才半年光景,就達到了1.4萬億元。很多時候,我們允許「1+1>2」的結論,但1.4萬億的「誤差」,實在超過了我們的寬容範疇。民眾對統計「失誤」的群情激昂也就好理解了。而大家更要糾偏的,或許還是閃爍在1.4萬億「誤差」背後根深蒂固的「GDP崇拜」。
呼籲了這麼些年的「綠色GDP」,遲遲未見付諸實施;呼籲了許多時候的GDP 與政績考核的脫鉤,雷聲大雨點小。當地方政府及其官員的政績考核中GDP的權重過大,甚至GDP數據成了官員陞遷的十分重要乃至惟一的指標時,「數字出官 」導致「官出數字」的政績觀怕是難做根本改觀。地方政府及其官員為了自身的政績和前途,在統計數據造假上便有著巨大的驅動力,這也符合官員自利的內在邏輯。毫不誇張地說,「多收了」1.4萬億,揭開的不僅僅是務虛層面「GDP」崇拜的蓋子,更是務實層面經濟增長的虛假繁榮。
GDP統計受多種利益圍困
國家統計局表示,各地高估是導致兩個數據出現差距的原因之一。但是來自基層某市區統計局的統計人員則表示,當前地方統計依然處在各種利益的重重圍困中,統計失信的危險遠沒有解除。
根據某地級市下轄區統計局工作人員在《中國統計》雜誌的撰文,這六方面包括:首先,統計部門實行的是國家統計局統一領導業務,地方政府負責人事編制、事業經費的管理體制,地方統計局為了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開展市、縣、鄉、村等排序活動,誇大了統計數據的功能。
其次,目標考核帶來的地方政府和其官員利益的困擾,基層統計站或統計局「戴著地方的烏紗,吃著地方的財政,」有可能成了圍繞目標「統計」,進而「生產」出一些「虛胖」的卻是法定的數據來。
再次,一些重要的經濟、民生指標或由於統計不科學,缺乏源頭數據,或由於受部門政治、經濟上利益的驅使,一些管理部門縱容或參與到企業統計的弄虛作假行為中,提供了虛假的統計信息。
此外,目前的企業統計還沒有引起企業的起碼重視,處於義務、強制兼有「應付」階段,在關鍵利益面前,為應對行業考核或升級,企業會根本不顧實際,毫無顧忌地按需填報。
基層統計人員利益受損也是一方面,他們工資既不按事業單位對待,又不參照公務員管理,還承受著巨大的工作、生活和心理壓力,工作人員弦繃得太緊、時間太長可能會繃斷。
最後,為了保證數據質量,除了原有的各級統計局序列外,國家統計局又成立了直接管理的省、市、縣國家調查隊,但這些調查隊與地方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開展工作也離不開地方政府及縣、鄉地方編製統計人員的配合,其數據並非不受地方目標考核的影響。
統計違法行為處罰過輕
在全球經濟危機語境下,當「保8」戰略目標通過層層分解而落到地方政府頭上,如何完成成為地方政府必須求解的棘手「方程式」。在經濟形勢並不令人樂觀,GDP增長指標又沒商量的前提下,如發生統計數據的虛報、造假惡化的狀況也就不足為奇了。更何況,雖然中國的《統計法》對偽造、篡改統計資料,編造虛假統計數據等行為的責罰白紙黑字,卻罕見受到行政問責,遑論法律追究了。
委員朱永新認為目前統計法修訂草案中統計違法行為處罰過輕,「據調查,統計法實施25年來,處罰官員的最高級別是縣級,縣級以上的官員沒有人受到過處罰。事實上,去看統計數據,特別是GDP造假、財政造假,實際上地級省級也很多,但是 最高就到縣級,縣級以上的幾乎沒有,25年來幾乎沒有處罰過領導幹部。」他建議統計法修訂加大對數據造假者的處罰力度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