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促港府增樓盤資訊及透明度

標籤: ,

【大紀元1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鄭麗駒香港報道)有環保團體發表調查報告,指樓價的一部份是用來買外牆,而發展商用了很多方法將外牆加厚賺到盡,而損失的就是消費者及香港的環境。並促請政府盡快解決問題。

環保觸覺調查了15個私人屋苑,所使用預製外牆情況,顯示外牆厚度。發現越來越多發展商,使用非結構預製外牆(prefabricated external wall),而且厚度亦越來越厚,由數年前的15厘米加至近年的30厘米。預製外牆是豁免計入樓面面積(即發水),但卻可計入賣樓時的「銷售面積」(saleable area)。據環保觸覺估計,原本15厘米已夠,但發展商為賺到盡,做足30厘米賣給業主,業主變相多付樓價而買用不著的牆。

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昨天表示,期望發展局檢討大大修改這些豁免樓面,我們見到這些預製牆已經沒有了環保工能,因為發展商製造了很多不必要的牆,令到成座樓高了和「肥」了。他強調消費者是買了一些得物而無所用的東西。

從環保角度,原本預製外牆是為了減少在地盤製作牆身時的建築廢料(如木板),所以可獲豁免樓面面積。可惜,外牆被不必要地加厚,製作了大量不必要的石屎牆,已違反了當初環保的原意。另外,整座建築物的體積亦增加約2至5%,是產生「發水樓」的其中一個原因,增加樓宇密度及阻礙通風。

調查亦發現,有些發展商將大廈的較粗大的結構柱(一般橫切面面積超過10平方呎),由放在大廈中央公用部份,變成放在每層某些單位的外牆,於是便可以計入該些單位的「銷售面積」。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日出康城的首都,每座共有4條粗的結構柱,並各和一個單位相連。第1座的其中一條柱,橫切面為29平方呎,這29平方呎是計入該單位的「銷售面積」的。若以當時呎價估計,可換算為約值20萬元,但發展商是否在訂價上考慮此因素而減價,仍未能確實。

籲政府跟進調查

環保觸覺希望發展局及消委會盡快跟進調查結果,嚴肅調查發展商有否濫用預製外牆及欺騙市民的成份,並在售樓書加入牆身面積,增加樓盤資訊的透明度。

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表示:「希望發展局定出一些新的政策,在各個發水樓項目有更明確指引,和收緊各樣發水的面績。在這兩三年某些發展商用了之後,其他就跟風,地產商的招數多了和裝厚了。所以是時候壓止這種情況。」

此外,樓宇的外牆是須計入相連單位的銷售面積,所以單位內的可用空間實際上是應扣減外牆的,這才是真正的實用率﹗可惜,市民暫無法從售樓書得知牆身厚度及所佔樓面面積。環保觸覺建議售樓書應清楚列出「牆身面積」和「可以使用面積」,以讓市民清楚實際上有多少空間是可以用,亦可遏止發展商藉加厚牆身圖利。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Chanel換新房 宣示時尚女王地位
英國小偷神秘符號揭秘
港商場「發水」嚴重 建築事務監督疑權力過大
想吃熱泡麵 敲水管變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