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南華文寫作協會「記者與作家」座談會

中央社名記者暢談新聞寫作歷程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1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蔡茂仁美國休斯頓採訪報導)美南華文寫作協會於1月16日(星期六)下午2 點30分在僑教中心203室舉辦「記者與作家」座談會,由兩位中央社退休的資深記者周勻之、胡宗駒擔任主講。美南華文寫作協會會長石麗東介紹說,兩位講員當年都是台灣中央社記者,在世界各地都有他們的足跡,對兩岸三地的政情非常熟悉,可以預期一個精彩的座談會。


附圖:兩位座談會主講員周勻之(前排左)、胡宗駒(前排右)與部分華文寫作協會會員合影,前排中立者為協會會長石麗東。(攝影:蔡茂仁/大紀元)

周勻之目前住在紐約,他說1996年曾經來過休斯頓。他當記者初期曾經遇到記者是不是作家的爭論,既然記者天天要寫字,大家基本上同意記者也是作家。當然記者寫作的對象是集會的場合,作品重視讀者的需要,寫作受到交稿時間的限制。作家往往需要心靈的自衛,最怕的是不知讀者在哪裏。周先生談到60年代剛進台灣中央社,台灣經濟的情況可以由出門採訪新聞的交通工具的演變得知一二:從巴司、機車、到小轎車。當時政府只允許29家報紙發行,中央社新聞稿供應報紙、電台、電視,打字機的吵聲是最突出的狀況。台灣早期國際新聞發佈都是經過國外通訊社 ,政府為了爭取主動權才有中央社的成立,它與中央日報沒有關係。中央社成立之初很難與國外通訊社競爭,因為它們歷史久、範圍廣、信用好,中央社新聞常常有見報難的問題,所以新聞要比人家好才有見報的機會。

周先生還談到在利比利亞服務的一些故事。當時利比利亞與台灣有邦交,委託台灣糖廠給他們建糖廠,需要一位英文秘書,周先生以英文秘書兼中央社記者的身份去利比利亞服務,見識到甚麼是貧窮。70年代他們工資是一天一美元,還買不到一打蛋。糖廠建成後與台灣斷交,後來因為政變,淪為部落戰爭,成為殖民地。周先生回國後重回中央社工作,專作大陸新聞工作,見識1996年台灣海峽飛彈危機,及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的大事。

胡宗駒在休斯頓世界日報服務多年後於2008年退休。在這之前他已從中央社退休,而在中央社服務之前他曾在經濟日報服務,他說那時機車時代已經過去,中央社記者很神氣,出門採訪派小轎車。那是蔣經國時代,財經五人小組編發新聞,發生的事情就是新聞。胡先生表示,記者往往要現學現賣,因為接觸面太大不可能樣樣都懂。他說負面的新聞很多,但是不能都報導,記者要以慈善的心來寫新聞。還要小題大作,把大的新聞分成幾個小題來寫,因為讀者不會看長篇大論的報導。

胡先生最後談到「南極蝦」的故事,當年基隆水產事物所要發展南極捕魚作業,派出一隻漁船訪問南極,胡先生在南非登船,發現該船並沒有防凍設備,通訊設備不足,沒有破冰功能,若一不小心碰到冰山就完蛋,更談不上登岸了。但是他們還天真的準備在南極洲大陸插國旗呢。當功成回來在慶祝會上有位主管半開玩笑說他很高興這是慶祝會,而不是追悼會,想到該船的狀況這話還真不是開玩笑呢。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扶輪社捐書贈報   嘉惠水里鄉民
高縣偶戲藝術節  楊秋興邀民眾過新年
南費城高中力圖走出暴力陰影
社區領袖: 看神韻是真正的享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