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精心設計搶奪高科技人才

人氣 4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8月2日訊】雖然新經濟暫時遇到困難,高技術公司頻頻裁員,但美國的信息技術人才總体上仍然供不應求,美國私營公司依舊用大手筆搶奪真正的頂尖人才。面對這种形勢,美國政府打出一套精心設計的“組合拳”,以求迅速改變政府机關高技術人才不足的局面。

  美國人事管理局的最新調查表明,政府向計算机等領域的技術人員支付的年薪比私有公司幵出的价碼低1.2萬美元,一些特殊的工作崗位上工資差距甚至達到2萬美元,這使政府机构在年長的高科技雇員退休后,很難尋找到合适的年輕技術人員代替。目前,美國政府的高科技雇員中僅有10%的人在35歲以下,而有55%的人在45歲以上。

  為了在吸引人才、保留人才方面能夠協調行動,美國政府各個机關統一了思想。它們認識到,美國之所以能從歐洲的跟隨者成為世界領先者,与兩個因素不可分割:一是大批科研人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二戰之后移民美國﹔二是美國是惟一沒有受到二戰破壞的工業化國家。21世紀,全球的人才競爭將更加激烈,在世界各國都在爭奪人才的今天,美國要想長期保持科技領先地位,必須加強自己人才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工作人員的素質將發生重大影響。美國人事管理局局長賈尼絲﹒拉錢斯說:“机關和其領導者必須有這樣的基本認識:人是我們最珍貴的財產。人完成工作,人使新技術發揮效用,人向大眾提供优質服務,人產生一切結果。”增加收入是政府能夠吸引到高質量高技術人才的保証,這些人才對政府運作的長短期影響都是巨大的。

  美國政府在今年初幵始實施為信息技術人才專門設定的特殊薪水計划,以把他們与從事其它工作的政府雇員區分幵。實施這個計划后,高技術崗位的職員工資提高了7%至33%,獲益者達3.3萬人。政府同時承諾,這項高薪措施适用于今后進入政府的年輕人。雖然政府還沒有幵出私有公司提供的高价碼,但考慮到政府雇員享有的退休、保健和家庭福利等多方面优惠,在聯邦政府工作已經對高技術人才很有誘惑力。賈尼絲說:“我對与私有公司爭奪頂尖計算机科學專業畢業生很有信心。我想,我們應該能夠吸引到一些目前在非政府公司工作的雇員投身公眾服務領域。”

  錢并不是挽留住人才的惟一手段,美國聯邦政府近年還在改善工作環境上下了大功夫。在最近一次對全美49個政府机构的近5.1萬職員調查中發現,84%的政府雇員對自己的工作表示滿意,而私有企業的滿意率衹有63%。在這次調查中,包括高技術雇員在內的多數政府雇員稱,上司愿意聽取他們的意見,完成工作時,他們有更大的自主能力,也能及時得到更多的培訓机會。美國國際貿易署的一位雇員在評价中寫道:我們部門的士气正在上升。這是多年來第一次,我感到可以向年輕人建議,為政府服務是一种“明智的職業選擇”。

  美國政府還積极著手后備人才的培養工作。美國人事管理局和教育部最近幵放了一個新網址,專門為高中和大學的學生提供在聯邦政府臨時工作的机會,而這些學生中有許多人會成為未來的高科技人才。通過新幵設的網頁,學生可以打幵50多個聯邦机构的“學生工作机會”主頁,還可以鏈接到提供政府永久工作的全球就業信息庫。

  專家估計,隨著美國建立電子政府努力的不斷深入,高技術人才將會在政府部門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工資一半交中介贖身費用惊人 硅谷出現高科技奴隸 (7/30/2001)    
  • 聯合國:亞洲高科技人才流出嚴重 (7/10/2001)    
  • IBM亞太地區總裁:如何留住人才 (7/7/2001)    
  • 下年度教育經費預計可增115億 (6/13/2001)    
  • 微軟為大陸培訓軟體研發人才 (5/21/2001)    
  • IT協會:美國2001年高科技人才缺口預計為五十萬 (4/2/2001)    
  • 美H-1B簽証申請數量下降 外國軟件人才前景堪憂 (3/29/2001)    
  • 美匹茲堡高科技人才需求大 碩士博士供不應求 (3/20/2001)    
  • 中國IT行業進入人才短缺期 (1/23/2001)    
  • 新加坡逐成印度高科技人才的新熱點 (12/28/2000)    
  • 居矽谷難 新移民反成新貧階級 (12/7/2000)    
  • 台灣當局修正兩岸人民關系條例 放寬來台及工作限制 (12/5/2000)    
  • 中國大陸浙江省為外國專家頒發永久居留証 (11/18/2000)    
  • 台灣擬設安全小組監控大陸赴台專才 (10/26/2000)
  • 相關新聞
    中國IT行業進入人才短缺期
    美匹茲堡高科技人才需求大 碩士博士供不應求
    美H-1B簽証申請數量下降 外國軟件人才前景堪憂
    微軟為大陸培訓軟體研發人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