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8月17日訊】台灣國民黨主席連戰今天指出,國民黨是最關心民眾的政黨,但是國民黨是「愛在心裡難開口」,很多事情宣導不夠,已經做了但是民眾不知道。他對於民調顯示國民黨不是最關心民眾的政黨感到不解,他質疑難道是讓自殺率、失業率、犯罪率最高的政黨,才是最關心人民的政黨嗎?
中央社台北十七日報導﹐國家發展研究院上午舉行中興菁英研究班第三期、大專學生社團第五期、海外校園菁英研究營三合一的結業典禮,國民黨主席連戰特別出席致詞,勉勵全體學員,他在致詞時作以上表示。
連戰致詞指出,國民黨是最關心民眾的政黨,但是國民黨是「愛在心裡難開口」,很多事情宣導不夠,已經做了但是民眾不知道。他說,國民黨在台灣五十多年,從農業環境提昇到高科技的經濟環境,使國家無論在投資、貿易的成長都名列前茅,這樣的政黨當然是時時刻刻、心心意意為台灣。
連戰對於有關民調顯示國民黨不是最關心民眾的政黨感到不解,他說這樣的差距要如何去解釋?難道是讓自殺率、失業率、犯罪率最高的政黨,才是最關心人民的政黨嗎?
連戰強調,國民黨的政策從全民立場出發,不是從地域、宗教、省籍和族群出發,是照顧全局的政黨,有人認為國民黨政策凸顯性不足、不夠刺激、不夠「爽」,政策平凡、庸庸碌碌,但是國民黨是求正道發展,不走偏鋒、不為意識形態產生內耗空轉,不為莫須有的事來自我耗損。
他強調,國民黨已為整個國家社會的安定基礎做貢獻,不會為反對而反對,絕對是照顧多面向而不會「孤注一擲」。
連戰認為,如何改造國民黨過去被民進黨抹黑的「黑金形象」是當務之急。他說,國民黨在新的黨章中明確規定,任何人只要一審判決有罪,就不能讓他代表國民黨參加任何公職選舉,絕對沒有例外。
雖然很多人認為,這樣會引起爭議,因為民主法治國家要三審判決有罪才定讞,人民團體不能一審有罪就取消個人的參政權,這在人權保障上會被質疑,但是連戰強調,國民黨為劃清界線,一定要堅持。
他說,所謂「不過正不能矯枉」,因此國民黨要改善形象,在這個階段必須要貫徹執行這項政策,或許這些被排除參選同志的票會使立委選舉不分區名額上增加兩至三席,但國民黨為區隔和劃清界線,寧可不要這些票和席次。(//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李登輝再令台灣政局「變天」 (8/13/2001)
整合泛藍軍 親民黨傳出勸退秦金生的建議 (8/10/2001)
連戰強調國民黨反對立及分化 (7/31/2001)
連戰將邦聯制和兩國論 劃清界線 (7/25/2001)
邦聯制將不納入國民黨政策綱領 (7/24/2001)
宋楚瑜﹕絕不會將政黨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上 (7/19/2001)
蕭萬長獲邀出任經發會副主委 連戰點頭同意 (7/19/2001)
任副主委? 蕭:沒人跟我談 (7/18/2001)
經發會/總統傳話促扁連會 連戰婉拒 (7/16/2001)
連戰批李政團:國民黨本土化時他們還在吃奶 (7/13/2001)
宋楚瑜可望接受陳總統邀任經發會副主委 (7/13/2001)
王作榮:李登輝搞本土不知死活 (7/12/2001)
總統不排除親自邀訪連宋任經發會副主委 (7/12/2001)
中國青城派道士向拳王泰森下戰書 (7/12/2001)
總統府談清查國民黨黨產引風波 (7/11/2001)
「一國兩制」真的行情看漲嗎? (7/8/2001)
連戰說有人組政團為利益 (6/30/2001)
亨利終于熬不住﹐一代名帥七月十五下課 (6/26/2001)
溫网:易景茜再次受挫 止步預選賽第三輪 (6/22/2001)
替李登輝回話 (6/18/2001)
相關文章
立委:親民黨為奪權而污衊國民黨藍中帶綠 (8/17/2001)
國親兩黨談合作已陷入口水大戰 (8/17/2001)
「泛藍軍」合作談不攏 (8/16/2001)
國民黨高層:鍾榮吉不認帳已不是新聞! (8/16/2001)
鍾榮吉拒作國親協商窗口 兩黨心結加深 (8/16/2001)
國、親兩黨開戰了 (8/16/2001)
是否為國民黨參選人站台?李登輝:隨便啦! (8/16/2001)
張昭雄:經發會後蕭萬長將組閣? (8/15/2001)
李怡:省籍的符咒還靈不靈? (8/14/2001)
李登輝再令台灣政局「變天」 (8/13/2001)
台灣年底大選 各黨皆無絕對優勢 (8/13/2001)
國民黨將對李登輝「聽其言,觀其行」 (8/13/2001)
北縣換高縣?秦金生:會以誠意回應 (8/13/2001)
林志嘉 秦金生碰面 希望整合 (8/12/2001)
台聯成立大會 李登輝應邀出席 (8/12/2001)
大紐約三民主義大同盟駁斥中共對高瞻的間諜指控 (8/11/2001)
政院不辦核四公投 朝野多肯定 (8/10/2001)
整合泛藍軍 親民黨傳出勸退秦金生的建議 (8/10/2001)
國民黨中常委徐中雄慰問因公殉職警消李啟榮 (8/4/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