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8月12日訊】 曾听一位北大教授在一次學生大會上將大學生上大學的目的釋為“三求”,即求知識、求能力、求愛情。大學生的群體日益壯大,受過大學教育的比例由1990年的每10万人中1422名大學生增加到目前的3611名,增長幅度為154%,也就是說10年間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約3130万。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無可非議的為整個社會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中堅作用。而大學生活對這樣一個不小群體中的每一位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愛情觀的形成無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求知方面:
任何一名考取大學的有志之士從沒動搖的一個意念就是“求知”。很少有人單單沖著體驗一下大學生活而上大學的。他們渴望著擴大知識面,一個體面的口頭目標就是將來為社會多做貢獻。而事實上真正以此為目標、為動力的學生真是屈指可數。在上大學之前,父母便會警告自己的孩子學不到知識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意味著挨餓,養活不了自己當然就更不用提光宗耀祖這樣神圣的事業了。學生心里自有古訓為鑒: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換句話說未來一种安逸的物質生活是一強大的誘惑,那才是多數大學生前進的馬達,對社會的貢獻是這种誘惑產生的客觀而非主觀的結果。然而,正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自然也無可厚非。
見于這個目標—事實上最淺顯的道理就是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有立足之地—大部分大學生在學習上吃苦耐勞,這是不爭的事實。他們除了學習本專業課程之外,都會再學第二專業,取得第二學位,甚至學三門以至更多,以求适應這需要复合人才的社會,然而不乏不少學生成了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不精的二流貨色。也有只學本專業的,而這些學生瞄准的是碩士、博士。
不管出于什么動机,大學生的确創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其科技成果屢屢創新并引起社會青睞的事實也是實實在在的。華中理工大學新聞系大三學生李玲玲与經濟、机械、計算机、管理等專業五名同學組成創業互助小組,發明了“高杆噴霧器,新防撬鎖”,得到了社會認可,并以此首獲創業風險金。這便是一例。
每個人都意識到在知識大爆炸的年代里生存必須有爆炸性的知識存量為底子,這本是好事,然而很看重文憑的社會坏了事。文憑本是一個人實際能力的憑證,然而卻成了可以買賣的商品,于是文憑的質量出現了問題。大學校園沒有現錢的交易,卻有相當性質的事情發生。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一個學期到課堂的次數少的可怜,甚至有些學生到最后居然不知道自己的導師是誰(當然不可否認個別老師的課堂的确很無生气,學生沒有興趣)。他們總會托人告假說:“某某有重要的事要辦,所以”可是對于一個學生來說,實在看不出有什么比學習更中要的。但是他們自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只要能及格就是万歲,拿到證書的就是万歲爺。社會上的一套雖不爛熟于心,卻也信手拈來,輕松應用:
第一,可以在考試時請人代考。報酬當然是有的,每一科多少自有一個“市場价”,他們很懂得投資的道理:沒有付出哪有回報,現在的小投資是為了將來的大回收,因此掏的大方掏的情愿。自然也有人買賬:哪有錢使不動的磨!
第二,在臨考前(當然也有平時關系就不錯的)近一個月時,平日里自稱煩之又煩的拍馬屁、套近乎的一套派上了大用場。与老師接近:師父喜歡吃什么、玩什么,師娘有什么愛好,千金或者少爺眼饞什么都查個一清二楚,其效率不比CIA差多少,情報掌握情況比GMB也不遜色。哎,平時學習要有這股子勁就好了。
第三,同上一條差不多,只不過這次得更緊張。是選在考試之后,成績出來之前暗地活動。“禮是要送的,這也是一种投資。老師也是人嘛,心也是肉長的,怎么能忍心自己的學生提個燈籠出校門呢,那樣自己不也怪沒面子的。”學生的一套不管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老師的方便之門到底是開了,不枉學生一番苦心。然后學生抱著干癟的錢夾笑逐顏開—這可是最真的笑,發自內心深處沒有絲毫偽裝的笑,測謊儀對此只會是一种擺設。
校園外有不少小名人,像十八九歲大紅大紫的歌星影星,韓寒、張天天之類文學花園里的奇葩,還有計算机网絡界的神童等。對于這些小有名气的人物,很多大學生心理上覺的很不平衡。認為他們不過是占了包裝的光,占了家庭出身的光,只怨自己沒有這等好事,很是羡慕,同時更愿意拿金錢來衡量這些人的价值。對与金錢,大學生有著極敏感的細胞。從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片酬2000万美金的功夫王成龍,到价值頗菲的寶馬、奔馳,數百万的豪華別墅,還有相當普通工人十數月薪水的獵犬,比人吃的都好的寵貓,這些在金錢上有點名堂的人或物都會在大學生心中畫上重重的一筆。
大學生看重金錢,有社會的影響,自己在生活上因缺錢而導致的無奈与尷尬以致中途退學等一些事件也使大學生不得不將金錢在心中的地位一提再提。有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正處在相當于西方世界原始積累的階段,對金錢趨之若,也許沒錯。
求能力方面:
從大學簡單的課程表上可以看出大學的一大特色就是將絕大部分時間留給了學生,讓他們自己在課余的時間學習課堂之外浩如煙海的知識。大學生的任何一項特長都會在大學校園里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學校各式各樣的團體与組織如文學社團、攝影協會、畫苑、音樂團體等等都為特長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空間。
同時學校給他們時間并提供机會磨練自己,提高辦事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各种各樣的活動并适時的多与社會接触。清華大學甚至支持學生辦公司,創企業。這些都表明大學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視,再不是高中之前“唯本主義”的教學法了。然而一塊硬幣總有正反面,學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了新矛盾。在競選們上崗的過程中,學生們往往為了某一職位勾心斗角,這些在社會上出現的不良現象竟然跨過高高的院牆爬到學校里來了。他們會請同學吃飯,給老師送禮,當然也免不了對競爭者惡語中上大有競選總統之勢。在大學里入党也是很多學生一直渴望的。老師也會鼓勵學生向党組織靠攏,積極爭取加入中國共產党。作為世界第一大党,我党不光以其數千万的成員聞名,更以其光榮的歷史著稱,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盡管如今社會上出現了不少違法亂紀的現象,老百姓對此也頗有些看法,但是因為入党者須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所以能否成為一名党員依然是一個人是否优秀的標准之一。因此不少學生都積極申請入党,但是令人失望的發現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認為自己的入党動机是為了將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后可以順利升遷。有些學生入党前表現積極,很受師生歡迎,然而一旦批准入党之后,便將入党誓詞丟到垃圾堆里去了。“反正臉上也沒刻著字儿,誰知到你是党員!”也許真有必要刻上呢!在一次募捐活動中,老師要求党員和非党積極分子多捐些,當場就有人喊自己要退党。這其中都有什么因素,我想也不單單是學生的緣故。
在另外一些方面,部分大學生也練就了一身的硬本領,他們那吃過二十年飯的一張嘴和二餅下的那雙曾經無邪的探求知識的眸子在那受了世俗熏染的大腦的指使下耍起了小聰明。他們(當然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數還很傻)狠狠利用了學校提供的一切有利條件來達到自己不值一提的目的:
北京某高校一大學生就很好的利用了銀行的特困貸款政策和學校的特困生補助制度。從大一開始,他便開始在兩方面申請助學金。小伙子頭腦靈活,一帆風順的拿到了想要的。然后穿上名牌,吃上檔次,而且從沒忘記“英雄不可無美女”的信仰,大學生涯一路開滿了玫瑰花,女朋友交了十几個。在此我們不禁要問當代姑娘都怎么了,擇偶標准都是怎么定的?有這樣的開銷,他不得不向同學借,下次貸款回來再還,不過還是蠻有信譽的,從不賴著不還,只是不知道這最后一次該怎么解決。
可怜決策者們一片苦心每年喜報不斷:某某銀行今年貸出多少多少的資金給多少多少貧困學生以完成學業
另一位同學則是四年內大病了六七場,居然活著走出了校門。他向校醫院申請證明要證明自己病重無法考試,醫生居然給開了,而且四年如一日的連開了六七張!學生拿著病重證明在女生中間談笑風生,告訴她們自己辦事能力之高無人可企及
求愛情方面:
在大學校園里流傳著一句話:“不戀愛,就變態。”
到底什么是愛?大學生們的解釋很多:愛就是長相守,愛就是牽腸挂肚,愛就是性,愛就是付出、就是給予而無所求。這最后一种算是最冠冕堂皇的了,然而真正做到的實在少的可怜,往往都是口的巨人,行的矮子。念了這么多年書,几句豪言壯語還是不需要打草稿的。
愛情的最終是婚姻,那么這些校園戀愛族們的成功率有多高呢?不到5%!往往是比畢業之后就各分西東,各奔前程,以往的花前月下,山盟海誓都隨風而逝了。還是有些人聰明,從一開始就約定“四年情侶”,為感情訂了個合同!
高中時代的校園里戀愛者已大有人在。只是懾于學校的規章制度,都不敢明著來。到了大學可就不一樣了:戀愛自由,誰阻攔誰就是當代老法海。戀愛者們只要不捅漏子,不太過分別鬧什么大是大非,就可以“甜甜蜜蜜”的過上几年幸福時光。大學戀愛的普遍現象就是同居。
网上曾有一篇調查大學生同居的文章,其中有几組數据,也許說明一點什么:
在“你對婚前同居持什么態度”的問卷上,表示可以理解的占48。5%,說不清的占27%,也就是說75%以上的大學生“不反對”或“認可”婚前同居。
在問及“當戀人向你提出婚前性行為時,你的態度”時,表示可以接受或可能接受的占56%,認為“只要确立戀愛關系就可以發生性行為”的占23。5%,認為對此說不清的占35%。
問:“你有過和异性同居行為嗎?”答“有的”占52%,其中女生占比例高達67。3%。
問卷反映了當前大學生的心態及行為,你不必大惊小怪,不管你同不同意,事實就是事實。已經發生的誰也改變不了。
在西安有一個校園林立的區域,离此不遠的郊區是一片村落,這里的居民大都擁有大量的空房間,出租這些空房間是他們一大部分收入的來源。這些租房者98%都是來自附近大學的大學生,形成了“大學生夫妻部落”。問及對此的看法時,不少學生認為大家這是互助。有個學生振振有詞的說:“何必要壓抑自己,都是年輕人,都需要性。如果老這么壓著,說不准真會變成性無能。”也有人不反對同居,但是痛恨為“性”而同居。
在我們的習慣思維中,大學校園是圣洁之地。可是曾几何時,象牙塔著火了。在某高校傳出這樣的丑聞:保衛科老師晚間到男寢去抓一小偷,卻意外的發現在一男生宿舍里有五名女生留宿。
對于同居,我門無法從純粹的愛情或婚姻的角度去解釋,顯然也不能把這种游牧式的暫時同居理解為純粹的生理或器官上的需求。五六十年代的大學生懮國懮民,奮發圖強;可是現在的大學生心中充滿灰色,他們只重視現實,今朝有酒今朝醉,“過把癮就死”。
事實上,戀愛成了一种時尚,一种赶時髦的追求,就像現在流行染發,大家就都爭著去赶潮流一樣。神圣的“愛”字被部分人像吐痰一樣輕率的談來講去。
与此同時,相對于現實戀愛的“网戀”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在一所占地僅百畝的高校周圍有十几家网吧,大學生無疑又成了主角,并為了她或他的那位不認識的“他”或“她”終日泡在网吧里。据查,沉迷于网上生活的人87%是現實生活有欠缺的。按理說,大學生不該有什么空虛欠缺的,他們該有很多事去做,該為自己的前途著想,為了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才是。然而校園里實實在在的出現了种种因空虛導致的自殺、暴力等現象,證實了的确有不少學生空虛的要了命。
這就是當前大學生的“三求”狀況。
如何使當代的大學生真正成為有理想有抱負的時代青年是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全社會及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行!大學生自己也當好自為之才是!
原載《凱迪网絡》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