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進城,地主下鄉–加入世貿之后中國農村的自救之路

薛涌

人氣 2
標籤:

(//tvsmo.com)
【大紀元7月8日訊】 几年前,筆者選修一門“農業研究”的課程。教授講起他訪問美國一家農場的經歷。

受訪的農場主是一個典型的“單干戶”,此家庭農場基本是他一人經營。每天早晨,他都要駕駛自己的直升飛机將一望無際的農場巡視一遍,從撒藥到施肥,都可一人胜任,不到農忙季節不用雇人。教授問他:一個人管理這么大的農場,需要全套的現代化設備。而在這些現代化設施中,哪一件對你最重要?農夫回答:“電腦”。

高度的現代化農業,早已使美國的農夫告別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歲月,像耕地、鋤草、播种、收割等等體力勞動,早已由机器代勞。農夫越來越像個白領,常常坐在電腦前,上网了解各种農產品的价格、各种農業原料的价格、市場走向、股市及農業投資的動態,由此換算出自己的投入和產出、利潤率和未來生產戰略;同時,他還要通過電腦了解各种農業科技動態,設計改善自己農場的方案;并且和各种銷售商、農業組織、以及代表自己利益的議員取得聯系。簡單地說,美國的農夫与其說是個种地的粗漢子,倒不如說是領導一中小企業的總裁(CEO)。

中國加入世貿以后,赤手空拳的中國的農民,就要和這樣的競爭對手在市場上一拼。

這是一場土造鳥槍与隱形飛机之間的戰爭。就算中國能享受的農產品補貼比人家高几個百分點,你相信中國的農民會贏嗎?中國的農業如不徹底改革,那么在中國加入世貿后,中國的農村就將被滾滾而來的外國農產品所淹沒。大批失業的農民,將動搖社會穩定的根基。

筆者不久前曾在《聯合早報》上撰文,呼吁中國政府改革戶籍制度,吸引農民進城,通過高度的城市化減緩人口的增長速度。然而有人反駁說:中國是個以農為主的國家,不可讓農民放棄農業。殊不知,農民進城,不僅不是放棄農業,反而是解決農業問題的第一步。

中國農村的最大問題,是由于人口過密而帶來的基本生態危机:耕地不足。黃宗智教授曾出版了兩本對中國農村的經典研究——《華北的小農經濟与社會變遷》和《長江三角洲小家庭与鄉村發展》,提出了中國農村發展“過密化”或“內卷化”(involution)的問題:中國自明代以來,農業的總產量雖有大幅度提高,但這种提高,不是勞動生產力提高的結果,而是由大量勞動力的投入所致。產量的增長率,一直低于勞動力投入的增長率。也就是說,勞動力的效率不是隨著產量的增長而提高,而是降低。

造成這种狀態的原因,一是人口增長過快,一是家庭小農經濟主宰了中國農村。黃教授運用俄羅斯經濟學家蔡雅諾夫(A.V.Chayanov)的理論分析:在家庭經濟中,多余的人手不會像在資本主義企業中那樣被解雇,而是被投入生產過程,哪怕這一勞動力能創造的价值遠遠低于市場上一個勞力的工資。這种“賠本買賣”之所以能成立,是因為這個多余的人手不管干不干活,總得吃飯,總要消耗家庭的經濟資源,把他放到地里干活并不會消耗更多的資源,反而能增加點儿產出,總比閑著白吃飯好。人口越增長,家庭的這种多余人手就越多。而多余人手越多,家庭經濟的多余“雇用”就越多,每個工時所產生的勞動邊際報酬就會遞減。歷史上所謂的“工業革命”之所以可能,是因為農業勞動力的生產力有了革命性的提高,使更少的農業人口能養活更多的非農業人口,這樣才有工業化的勞動力資源。而中國的發展是,農業勞動力的生產力在人口的壓力下越來越低,离工業革命的前景越來越遠。用黃教授的話來說,就是一种“沒有發展的增長”。

盡管學界對黃教授的結論有很大爭論,中國地少人多影響農業勞動生產力的提高這一點,卻是不爭的事實。中國江南的稻米經濟与旱地農業不同。水田要求的勞動力投入高,產量也高,不僅能承受更大的人口壓力,而且需要有較高的人口密度才能維持。美國的中國農業史泰斗帕金斯(Dwight Perkins)甚至認為人口增長是中國農業進步的主要動力,也頗有洞見。但即使考慮到水田的特殊性,黃教授的理論仍頗有說服力。明清江南民諺曰“一夫耕十畝”,即一個勞動力耕种10畝地時勞動生產力最佳。但日本漢學大師松村佑次的經典研究表明:清末民初江南一般地主出租的土地平均面積不過是兩、三畝。一戶農家即使能租到兩塊地,也不過是五、六畝,平均到每個勞動力頭上就更少得可怜,根本談不上勞動力的效率。如今中國人口又翻了三、四番,耕地面積卻無實質性的增長。農民一夫平均能耕几畝地,可想而知!

中國農業的另一病症,是地主進城而不下地問農。自16世紀起,江南的“居城地主”就逐漸取代了“居鄉地主”,在城里養尊處优,只顧以收租的形式把農業生產的剩余价值搜括到城里,而不投資于土地。結果,土地產出的价值無法再投入土地,農業資本的形成過程被打斷。留在農村的,是既無足夠的土地,又無基本的資金的小農,無力引進新技術改進耕作,中國的農村,也愈發破落!

解決中國農村几百年來的問題,首先是通過讓農民進城,使農村人口有更多的人均可耕地。在鋤頭和水牛的明清時代,江南的水田的最佳勞動生產力就以“一夫十畝”為基准,那么以21世紀的科技,一夫最佳的耕种面積應擴大數倍。中國的農業要起飛,一夫必耕數十畝,而在北方的旱地,一夫可耕上百畝。

有了這樣的人均耕种面積,農業才會變得有利可圖,才可以吸引高素質的人才和資本,改變明代以來精英不下鄉的局面,高科技的農業才有可能。目前中國的商學院炙手可熱,而農學院不僅沒人去,而且只知道教土壤、化肥、种子等等的專門技術。

中國缺的,是農業的CEO。如果農民大部分被城市吸收,農村變得地廣人希,那么農學院就應成為培養未來經營式地主的基地。也只有當這些在農學院中訓練出來的高素質人才愿意下鄉當野心勃勃的地主時,中國的農業才算看到了希望。

(傳自美國康涅狄克州紐黑文)

原載《聯合早報 》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樊百華:「紅色」中國的血色黃昏 (7/7/2001)    
  • 中共高官巨賈為座上客 (7/5/2001)    
  • 世界日報 :昔日「革命物件」將成中共再造的「政治新血」 (7/5/2001)    
  • 北京「超級豪門」宴 門票1張6萬元人民幣 (7/5/2001)    
  • 【紀元專欄】蕭寒: 農民賴昌星實在了不起 (7/3/2001)    
  • 中國式的種族隔離﹕戶口制度 (7/3/2001)    
  • 怨聲載道: [三峽水壩]美景成淤泥 居民成難民 (7/2/2001)    
  • 中國大旱侵襲17省 災情20年來罕見 (7/2/2001)    
  • 三峽移民:我們受騙了, 一分錢也沒有收到 (7/2/2001)    
  • 父親為救兒立遺囑:生前獻骨髓死後捐遺體 (7/1/2001)    
  • 橫河﹕無所不包的中共“國家機密” (7/1/2001)    
  • 川東:親身感受“三農”問題 (7/1/2001)    
  • 政府都可以不講信用的時候,還能要求中國公民講信用么? (7/1/2001)    
  • 過去五年 大陸下崗勞工 逾4600萬人 (6/27/2001)    
  • 中國農民賣血換艾滋病﹐還得怕泄“國家機密” (6/25/2001)    
  • 陰囊再造術成功實施 (6/25/2001)    
  • 浙江一農民竟上繳重機槍 (6/25/2001)    
  • 大陸緝槍治爆惊人戰果:浙江一農民上繳重机槍 (6/24/2001)    
  • 日本流行方西瓜 (6/21/2001)    
  • 陳勁松 : 加入WTO,北京不斷讓步 (6/19/2001)
  • 相關新聞
    陳勁松: 加入WTO,北京不斷讓步
    日本流行方西瓜
    大陸緝槍治爆惊人戰果:浙江一農民上繳重机槍
    浙江一農民竟上繳重機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