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7月8日訊】 對待印度軟件模式,業內人士的普遍看法是,印度發展軟件產業的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但是印度模式并不值得一味模仿。
國情不同市場迥异
用友公司老總王文京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与印度最大的不同是國情的不同
,中國有一個龐大的軟件內需市場,而印度國內基本上沒有什么軟件的需求,所以印度軟件只有發展出口這條路,而中國國內軟件的市場已經非常大了,中國的軟件企業應該首先做好國內市場的供應,在有余力的情況下再做好國外市場的拓展。
一些已經做大了規模,實現了產業化的企業開拓軟件出口業務是其戰略眼光的表現。中國最早的軟件上市公司東大阿爾派總裁劉積仁日前在廣東南海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東大阿爾派已經在日本和香港建立了軟件出口基地,在未來几年內要使出口總額占到東大阿爾派的10%—20%。
人才培育教育為先
那么印度的軟件出口模式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呢?從表面上來看,印度發展軟件出口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它是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實際上原因并不僅僅指這些,印度軟件業的發展有其深刻的歷史和社會原因。
首先印度曾經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這樣和美國人、歐洲人在日常交流和文化心理上都容易溝通。在印度的教育中,從中學開始訓練軟件開發思維和方法,完全接受發達國家軟件開發的系統思維和最新方法。据華為公司透露的情況,同樣學歷程度的軟件工程師,在軟件文檔的理解能力和准确度方面,印度工程技術人員比中國高出3—5倍的水平。
印度以教育為突破口,造就印度IT業發展的大環境。印度的許多軟件工厂規模都在數千人以上,其中最大的工厂軟件程序員有上万人。印度的軟件工業如此發達因為其造就了一批訓練有素的“軟件藍領”。印度在2500多所中學開設了電腦課,400多大中專院校開設了計算机及電腦軟件專業,印度每年還對25万人提供信息技術培訓。龐大的教育體系,為印度創造了無數從尖端的科技研發隊伍到基礎的實際應用的梯隊形人才,造就了印度致力与發展IT產業良好的大環境。
八年內赶上印度
京華网絡的謝小能說,中國軟件出口的最終目的是出口自己的品牌軟件。而且中國由于有一個龐大的內需市場,其對軟件產業的拉動作用也不可忽視。用友公司老總王文京前不久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說:“保守點估計,中國軟件產業5—8年超過印度應該沒有問題”。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