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華:洋人理論和旗幟下的中國共產黨

林保華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7月6日訊】 中共慶祝建黨八十周年,大肆自吹自擂一番。甚至在六月二十日到七月二十日的一個月時間內禁止放映外國電影和外國電視劇。這種“排外”的做法是企圖顯示中國共產黨是民族主義政黨,是非常愛國的。其實這又是一場蒙蔽老百姓的宣傳運動,以“愛國”和“民族主義”的遮羞布來掩蓋它八十年來的賣國殘民罪行。

  中共第一代祖師爺毛澤東出版的毛語錄第一條就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難道馬克思和列寧是姓馬姓列的兩個中國人?

  進入改革開放的年代,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中有一項就是“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結果是政治改革停止,腐敗遍於國中,貧富分化加劇,造成社會動蕩。去年江澤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還鼓吹“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服力和戰斗力”,仍在為馬列招魂。今年七月一日江澤民的講話也還多次提到馬克思列寧主義,并且揚言要堅持下去。

  更離譜的是中共黨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現在用的還是當年蘇聯的黨旗和國旗的變種。黨旗是紅旗左上角鑲上一角的黃色鐮刀槌子,如果左上角再加一個黃色五角星框,那就是蘇聯國旗了。一九二一年中共成立時就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而共產國際中蘇聯共產黨是老子黨,因為共產國際由蘇聯提供經費,所以完全受蘇聯操控,因此就如<國際歌>成了各國共產黨的“黨歌”一樣,蘇聯國旗中去掉左上角那個五角星,剩下左上角的鐮刀槌子及其紅底,就是所有共產黨的黨旗。

  鐮刀槌子是代表“農工”的黨,而五角星代表國家,亞洲一些共產國家的國旗,也是從蘇聯國旗中的五角星演變而來的。北韓國旗中間有個紅五角星,越南國旗是紅底一個大的黃五角星,中共的國旗則是右上角一大四小五個黃五角星。

  當年中共的先烈犧牲,覆蓋的是黨旗,就是為了蘇聯和共產國際犧牲的。所以1929年國民政府同蘇聯為了爭奪在中國境內中東路的主權,中共竟提出“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因為蘇聯才是他們真正的祖國。這些共產黨不但成了蘇聯共產黨的“兒子黨”,這些國家也成了蘇聯的“兒子國”。蘇聯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簡稱,中共一九三一年就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而且選擇在蘇聯國慶的十一月七日那天成立,毛澤東擔任主席,就是五代十國中契丹“兒皇帝”石敬瑭的變身。

  現在如果有一位解放軍在戰斗中英勇犧牲,是用黨旗覆蓋,還是國旗覆蓋?如果用國旗覆蓋,因為解放軍是“黨軍”而不是“國軍”,那就“名不正,言不順”,最近江澤民還在批判要求“軍隊國家化”的呼聲。但是如果用黨旗覆蓋,那是在為國際共產黨人戰斗,哪里是愛國得表現?但是不論是覆蓋國旗還是黨旗,那個黃五角星和鐮刀槌子,都使人想到蘇聯國旗。

  現在蘇聯已經瓦解,中共的黨旗和國旗還沿用蘇聯的模式,莫非中共還要繼承蘇聯的香火,做他們的孝子賢孫?而江澤民的“三個代表”要把中共改成全民黨,那麼代表工農的鐮刀槌子的黨旗難道不要修改嗎?

  江澤民擔任核心以后,同當年構成蘇聯主體的俄羅斯結盟,連毛澤東、鄧小平所不敢簽署的邊界條約也簽署了,徹底賣斷十九世紀被沙皇俄國所侵占的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而這片國土在十月革命之后俄國曾允諾要還給中國的。而且江澤民馬上還要去俄國簽署“友好合作”條約,以出賣國土來換取俄國對中共這個腐敗政權在軍事上的支持。慈禧太后的“寧贈友邦,勿與家奴”在一百年后重演,中共這個政黨和政權也的確夠邪的了。

——原載《自由亞洲電台》(//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張偉國 : 鮑彤給中共下的診斷書和判決書 – 讀鮑彤的<透視中共—為中共80年作> (7/3/2001)    
  • 中共80年:江澤民理論遭挑戰 (7/3/2001)    
  • 金堯如 : 中共80年:八千萬人遭中共迫死 (7/2/2001)    
  • 凌鋒: 中共80年:江澤民代表「先進文化」! (7/1/2001)    
  • 金堯如: 中共80年:師馬列 搞革命 帶來災難 (7/1/2001)    
  • 金堯如 : 中共80年:消滅階級全國成煉獄 (7/1/2001)    
  • 中共80年回首﹕長征路重鎮 今天變毒窟 (6/28/2001)    
  • 阮銘: 中共80年:沒有共產黨 才有新中國 (6/28/2001)    
  • 評中共80年﹕秀出的光榮歷史掩飾不住紅杏出牆的罪惡 (6/27/2001)
  • 相關新聞
    評中共80年﹕秀出的光榮歷史掩飾不住紅杏出牆的罪惡
    阮銘: 中共80年:沒有共產黨 才有新中國
    中共80年回首﹕長征路重鎮  今天變毒窟
    金堯如 : 中共80年:消滅階級全國成煉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