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7月5日訊】 前不久留美教育博士劉萍對中美教育作了一個比較并得出“美國初級教育不如中國”、“中國的初級教育基本功扎實”的評价(見“一個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2001年5月28日貼于“教育与學術”)。我認為她的看法是很片面的。作為一個教育學博士,如果她的觀點廣為傳播,會誤導許多人甚至整個教育界。本人在中國(學士和碩士)和北美(博士)都學理工科,且孩子在北美上學近十年。我想談談我的感覺和看法,供教育界人士或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因時間匆忙,不便展開來寫,這里僅討論几個重點并以實例于以說明。
例一、盡管西方初級教育(小學和初中)比起中國來學習內容少、節奏緩,可我十多年來在北美的學校和公司里接触到的老外在業務上多數都很优秀,平庸者比例小于中國的大學畢業生,而且普遍敬業精神強。他們的表現一點也無法讓我想象他們的基本功不扎實。我真的看不出他們在中學只作過1000道數學題和我們曾作過5000道數學題的差异。說什么“西方的先進科技都是靠移民”,未免太過夸張了,太夜郎自大了。這樣的評价也只能在中國人的“坊間”流傳,根本不可能被西方主流傳媒認可。
例二、文革后公認77,78級學生最优秀。這种优秀不僅表現在學習而且在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但恰恰這兩級學生的中小學階段都是在文革中度過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停課鬧革命,在“社會大學”中自覺不自覺地學習五花八門的各种知識,根本沒上什么課更別說受什么嚴格的科學教育了。很多人都是靠的高考前惡補几個月考進大學。
例三、我本人72年(15歲)在四川考高中時正值“修正主義主義教育路線回潮”,我們也僅用了几個月的時間就把小學后三年和初中三年的課程全部補齊,而且弄得清清楚楚。
例四、君不見許多人小學和初中成績很好,但一到高中便垮了下來。這樣的人考大學一般無望。但那些小學和初中成績一般,但高中成績往上沖的人一般都是考大學的料。
這些例子這正好說明了人類獲取知識的最佳模式和人體智力發育的自然規律,那就是:
一、人類獲取知識的效率是与對該知識的興趣有極大的關系。人類是天然具有好奇心的。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如何誘導,刺激和引導這种好奇心。填鴨式和題海式教育是泯滅這种好奇心的天敵(必要的記憶背誦除外)。而且極易導致人對學習的反感心理以及對個人行為的其他負面影響。
二、15歲(左右)以前的儿童由于大腦發育不成熟,理解力和接受力相當有限,不宜于承擔過重的學習負擔,學了也是事倍功半。這段時間應讓儿童在寬松的環境中用他們天性中的好奇心加上想象的翅膀,充分地感受生活,積累對自然的認識。而15至25歲才是人類理解力和接受力的高峰期,才是強化在校學習的适當階段。15歲前是感性的量變積累過程,15至25歲才是一個將前面的積累轉化為理性認識的質變過程。后一個時期的學習效率可以數倍甚至數十倍于前一個時期。
我想在這里多費點筆墨說說為什么在學生15歲以前減壓的重要性。雖然15歲以前人的大腦發育不成熟,不宜于進行高強度的在校教育,但人從出生到15歲之間卻是人認識社會,觀察自然,了解世界的一個自然而重要的階段。在這個期間發生的許多外部事件對儿童都是第一次,他們都覺得十分的新奇,會讓儿童在腦子里產生千千万万個為什么。這些蒙蒙朧朧,千奇百怪,帶有初級哲學色彩的命題會整天縈繞在儿童的腦子里,產生一种尋找解釋的強烈沖動,不自覺地形成一种厚實的思想積淀和丰富的想象能力。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量變積累過程。說通俗點,只有在一個寬松的環境中,牛頓們才能夠從容地躺在大樹下沉思“為什么苹果往下掉而不是往上掉?”,瓦特們才能夠目不轉睛地盯著火爐琢磨“壺蓋為什么會動?”,愛因斯坦們才能夠有閑功夫去冥想“指南針為什么總是朝北?”。我們很難想象在“超負荷”,“極限運動量”,學生每日疲于奔命的學習環境中這些本來十分自然的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過程能夠經常或普遍發生。
這些思想積淀和想象能力在15歲左右并在适當的教育誘導下會釋放出強大的學習效能,即形成質變的過程。不僅如此,勤于思考、善于想象也是任何有創造力的科學家的最重要的素質。事實上任何有首創意義的科學發現和技術進步都是對某個哲學命題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的一個重新解釋。而人類的文明和科學就是在這樣不斷的命題和對命題的不斷解釋中向前進步的。
反觀我們的教育體系和方式無意識地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范圍里破坏了這种寬松的環境,強迫學生從小學開始泡在深深的題海中直至高中畢業,捻滅了儿童心智自然發育的這個最重要的過程。他們進入大學以后由于長期的超負荷學習反而心力疲憊,學習興趣減少,把很多的時間都花到談情說愛打麻將上,完全走了一個反自然規律的路子。我們還能指望我們的教育培養出站在世界科學前沿的科學家?我們的初級教育還能說是“挺好的”嗎?
我這里還不說高壓的初級教育還剝奪和擠壓了少年們的情感教育,美學教育,藝術教育,社會學教育(并非政治課)的空間所帶來的另一方面的重要負面影響(如展開又是另外一個大題目)。這些教育是塑造一個完善人格的基本要素。一個人格不完善的人是難以有所成就的。
西方教育基本上照顧到了這些自然規律。在初中(15歲)以前基本上不給學生施加任何壓力。學生學得很放松。既有一個無懮無慮的童年生活,還可以讓各种興趣自由的生長,各种思想自由地發展。讓學生的心理和生理有一個十分健全的發育。但一過15歲進入高中階段,學習迅速變得嚴格起來,而且學習負擔和壓力都有顯著的增加。這种狀態將持續增強直到大學畢業。結果到大學畢業時學過的總內容比中國的大學生有多無少。換句話說,在校學習強度与人的理解能力及智力發育保持同步增長。這是值得中國教育界好好借鑒的。
其實西方這种教育方式与77,78級的教育過程有某种异曲同工之處。當然77,78級是歪打正著,瞎貓撞上了死耗子。那些專修教育學的先生女士們應該好好分析一下這個現象,多和學理工科的人聊聊,不要把你們學教育學(文科)的體會應用到學理工科上去。中國常常有人憑想當然來推論甚至實施一些重大的,基本的教育原則。例如部份中國人把早期教育產業化。但最愚蠢之極的莫過于由重點大學出面來辦什么“少年班”之類。培養人不是養雞。況且人人都知道現在由激素快速催長的洋雞比起村前院后自然生長的土雞,味道實在是差太多了。盡管讓孩子接受學校以外的數學超前教育非常普遍,但我斷然拒絕,因為我深知其結果對孩子是災難性的,無异于拔苗助長。我認為讓孩子跟著學校的大綱走是最宜于儿童身心和智力發展的選擇。
我想,遵從教育自然規律与否才是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差异,也是中國現行的教育方式中最深層次的,最實質性的,最難被人們注意到的要害問題。其實西方教育也沒有什么高妙之處,只不過比較順從客觀規律而已。中國教育系統無視這种客觀規律,即有主觀決策的錯誤,也有現實中的無奈(人多學校少)。現實一時無法改變,但人們至少可以在主觀決策中有一個正确的指導思想,來有效地減少偏差的程度和确定未來的正确發展方向,而不要自我陶醉于“中國的初級教育很棒”的海市蜃樓之中,把歪了中國教育界的舵把子,在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誤導億万炎黃子弟。
當然西方教育在學科設置,教材編寫和選用上的一些特點也是西方教育成功的另一些因素。這里限于時間和篇幅就不多說了。
總而言之,科學是有關自然的學問。用合乎自然規律的方法去學習科學才是最佳的途徑。把科學搞成神乎其神、玄而又玄的一門“手藝”,在教育中違反自然規律進行高壓強制灌輸,用“學手藝”的方法來進行科學教育是不會有最好的教育效果的。它可以培養出很多“能工巧匠”來追赶西方科技,但其中必定罕有具有科學首創能力的世界級科學家來讓中國在世界科學的前沿獨領風騷,而后者恰恰是中國教育界几代人夢寐以求的最高境界。
當然我這里只談教育。這決不意味我認為西方什么都好。
轉自<<教育与學術論壇 >>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