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7月5日訊】 正當台灣的中國熱方興未艾之際,回歸中國已四年的香港人,在最近的一項調查中不但有六成八的比例,認為香港的現狀不如回歸之前,而多數的香港人更不以「身為中國人」為榮。除此之外,據日前華盛頓郵報的報導,一向精明而富於冒險精神的香港商人,對於中國政府官員籲請港商協助「祖國」開發幅員廣闊、地瘠人貧的西部省份和地區的動作,立場上顯得異常謹慎。
據報導,上個月,由香港新任政務司長曾蔭權率領的商務考察團曾赴中國大西部考察,這個考察團規模超過兩百人,且均為香港首屈一指的政商名流,在十天的行程中遍遊大西部,但提出的投資案僅廿餘件,金額不過三千萬美元。一名考察團的成員指出,香港的企業菁英已經沒有興趣在中國開疆闢土,他們寧可坐在高級的貴賓室裡頭喝咖啡。而在這則報導刊出的同時,近年來以四本有關中國上海的著作造成熱潮的台商作家陳彬,也在一場研討會上指出,中國大陸雖然處處商機,但也處處危機,許多城市法規不一,在這個城市可以做的,不一定換個城市也可以;而台商赴大陸 投資尤應看清大陸市場的真實面貌,到大陸投資的成功案例都應視為特例,不能當成通例。
以上所提到對於中國投資的警訊,其實以前也不乏其例,只是在少數媒體企圖操控輿論與資訊走向的台灣社會中,已經形成一種偏頗的現象,也就是,部分台灣媒體在報導有關中國的事物時,一定是正面的、充滿希望的;而凡是涉及台灣的,則大抵是負面的、前途暗淡的。所以,儘管近十幾年來,台商已到中國投資約一千億美元,卻很少有盈餘回流台灣,顯見中國並非想像中的投資天堂,但是台商在中國投資上所遭遇到的問題,諸如各地法令不一、人治為主、缺乏法律保障、商務糾紛、人身安全等,皆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大多數台商的切身之痛與失敗經驗,很少有媒體願意深入 報導與探討,而少數成功的個案,甚至可以說是特例,卻被無限的放大,成為後繼者嚮往的學習對象。這就使得中國投資好像是簽注樂透彩券的賭博行為一樣,實際上多數人是不可能中獎的,只是靠著一位中大獎的幸運兒,繼續給予一般人無窮的想像。
事實上,台灣的統派親共媒體應該也不是不了解中國投資的風險,但是在政治立場與意識形態的偏執下,他們棄媒體的社會責任於不顧,而選擇扮演北京當局吹鼓手的角色,不斷的為中國塗脂抹粉。其實,就以香港紅頂商人為例,他們即使擁有直通中南海的政商人脈,但是對中國的投資,卻很謹慎的維持在企業淨值的百分之廿以內,不敢冒著孤注一擲的危險,哪像台商的投資行為,儘管兩岸仍是敵對關係,卻一再倡言「大膽西進」,有些企業的直接間接投資中國,竟幾近於資本額,甚至還發生過度投資導致財務週轉不靈,而要求政府予以紓困的怪異現象。先進國家大企業的對外投資,往往都會要求當地政府貸款,或尋求國際聯貸,也就是在進行對外投資時不致導致國內資金枯竭;絕不會像台商捧著白花花的鈔票,把台灣資金丟到中國的錢坑,然後像肉包子打狗一樣,有去無回。
最近在經濟不景氣聲中,台灣政府大力推動國外招商,台灣財政部在部長顏慶章的領隊下,率領六十人的龐大金融暨科技代表團前往歐洲招商,主要是要引進歐洲金融界投資台灣股票證券市場,購買台灣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企業股權,以其先進管理技術加入台灣金融業務的營運;而台灣經濟部則由政務次長林義夫率領高科技團訪美招商,以吸引外商投資台灣的工商產業,此行已帶回美商生物科技、通訊產業等一億五千萬美元的投資承諾。台灣政府積極對外招商,以落實投資台灣的政策理念,值得肯定;但是,正如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所言,赴海外招商應講求策略,最重要的就是先改善 國內的投資環境,這是對外招商的基礎,只要台灣投資環境獲得改善,不但引進外資較為容易,同時也可提振台灣業界的投資意願。施振榮也舉例說,向美國招商才只帶進五十幾億元,但今年台灣半導體廠商預訂投資的金額二千億元,顯示政府招商應「內重於外」。
中國的投資環境被過度美化,台灣則被一味的抹煞醜化,讓企業界無法得到正確的資訊,投資行為充滿風險。台灣政府為了扭轉這一種偏差的心態與認知,積極招商確實是有效的作法。但是,招商也宜「內重於外」,也就是說,應該改善台灣投資環境,確保投資者的安全與尊嚴,讓台灣的企業願意根留台灣,在台灣永續發展,才能夠達到振興經濟的目的。否則,以財經部會前往歐美招商,一趟的成果也不過寥寥數億美元,與已經外流到中國的一千億美元,以及仍在流向中國的台資相比,不啻杯水車薪,根本不足以填補台資外流的大洞。事實上,只要防堵台資大量外流中國,台灣絕對不愁產業發展的資金,台灣的經濟就有振興的希望,何必捨近求遠,千里迢迢到歐美去招商呢!(//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