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7月31日訊】 西方左翼青年組成的反全球化運動形成風暴,最近在意大利的熱那亞產生了“第一個烈士”。暴力行為當然是不值得提倡的,但這些青年抗議些什么?反全球化運動升溫,又意味著什么?本文加以探討。
聯合早報報道﹐,由世界工業先進國組成的八國峰會,最近在意大利的熱那亞舉行今年度的會議。會場外,反全球化的請愿群眾行動劇烈,導致一名示威者被意大利憲兵開槍射殺,隨后有約20萬人舉行了和平示威。
反全球化是場由西方左翼青年組成的群眾運動,自1999年底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的各國財長會議以來,便越演越烈,“席卷”歐美各個會議場合。從魁北克美洲國家組織首腦會議,到歌德堡歐盟峰會,這些示威群眾都不請自來,也制造了暴力事件。
第一次鬧出人命,顯然是起嚴重的事件,很可能也使得反環球化運動升溫。意大利警方宣稱,憲兵是自衛開槍,而這名被殺的23歲意大利男子則是個壞分子,長期持有槍械,也有擁毒等案底。但無論當局如何解釋,事件已蒙上濃厚的政治色彩,則是可以肯定的。
更讓人憂慮的是,要是各國政府掉以輕心,任由事態發展,群眾運動就會造成個人的行為激化,最終對大家都沒有好處。因此許多論者都希望在如此沖擊下,發達國家能有所反思與調整,而示威者也要看到他們所造成的破壞,行動有所收斂,而且也應絕對避免暴力的產生。
當然,照我們一般理解,全球化、自由貿易、互通有無這些概念都是理所當然的。或者是利多弊少,不應受到什么質疑。然而為什么西方青年這么狂熱,他們到底反對些什么?秉持的信念又是什么呢?這說明“全球化”的這個概念確有須要檢討的地方。
資金只涌到能夠賺錢的地方
第一個問題是:誰的全球化?
客觀而言,21世紀的世界邁入了知識經濟和電子資訊時代,全球化是股應運而生的潮流。在這個時代,關稅壁壘會被逐個擊破,國界逐漸模糊,資金會涌到勞動力和生產成本較低廉的國家或地區,資訊網絡也會廣泛打開。新加坡的日用品2元商店和世界各地的絨毛玩具市場都几乎全是中國產品,而國際通訊費用也越來越便宜,便讓人感覺到全球化的力量無所不在。
不過在這股潮流底下,有人發現形勢并不是一片大好。這因為全球化并不是個平均發展的趨勢,資金只涌到能夠賺錢的地方。世界上本來條件欠佳的許多國家和地區乏人問津,都有逐漸被邊緣化的危險。甚至在一國里面,條件較好的發達地區越來越“繁榮”,而生產力落后、識字率低的地區就會越來越得不到照顧,貧富日益懸殊。
另一方面,在發達國家和原本小康的國家之內,也受到全球化的巨大影響。企業和商家都到外頭去投資設廠,造成國內的失業問題加劇。許多國家原來擁有的悠久福利制度,也在經濟沖擊下無以為繼,甚至面臨崩潰。據了解,西方左翼青年這股反全球化洪流,主要針對的就是這些與他們有切身關系的議題。
歸根結底,全球化是個為工商業而設計的機制,從事種植業的低收入農民和資本密集型的國有企業工人,便相對得益較少,甚至利益受損。以地域論,種植業和資本密集型工業的地區,也在“吃虧”之列。
世界秩序仍操在先進國手上
第二個問題是:全球化是不是人類唯一的出路?
分析家說,全球化是冷戰結束的產物。因為在蘇聯解體、東歐式共產主義垮台之后,全球樂觀主義者便捧出美國的自由民主主義,作為人類現代文明的最后依歸。資本主義是“戰無不勝”的,也因為它能不斷自動調整、自我更新,所以能夠千秋萬代的傳揚下去。“民主市場資本主義”則成為了一個永恆模式,成為全球各國理論和實踐的共同標准。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所寫《歷史的終結》,便是此論的倡導者,他認為歷史走到此處已經完結,走下去也不會走出什么新路來。
另外一種說法,是把世界大勢稱為“資訊資本主義”時代,這是配合電子資訊與新經濟而言的。其實如此的經濟秩序就好像五六百年前,科技比較發達和首先走向工業化的國家四出殖民,以它們的意志去瓜分地球資源與世界市場一樣。“資訊資本主義”的核心是已經走上電子科技和知識經濟的國家,世界各國也因它們與核心國家的生產關系而分為几個層次。
這樣的世界秩序顯然仍然操縱在先進國手上。過去人們把地球划分為三個世界,即歐美日本為第一世界,蘇聯與東歐集團為第二類,發展中國家為第三類。今天這樣的分類法可能有所改變,例如中國便或許介于第二和第三類之間。但眼前出現了“第四世界”卻是毫無疑問的。
“第四世界”是指在資訊資本主義價值體系中,價值極小的國家或地區,包括非洲大陸、一些拉丁美洲國家和太平洋小國。這些國家里只有極少的通訊器材,大部分人甚至一生沒打過電話,閱讀能力非常低。
今年初在中國海南三亞市舉行的第二屆全球化論壇上,來自美國的著名經濟學家劉遵義表示不同意世界貧富兩極化的看法。他說:“那些窮國根本沒有參加全球化,它們跟全球化沒有關系。”其實從劉教授的話中,卻讓人看出了一種惡性循環:時至今日,窮國是根本沒辦法參加全球化的﹔全球化與它們絕緣,也就等于宣判它們根本沒有向前發展的機會。
國際紛爭仍然沒有停止
因此我們來到第三個問題:全球化是否只有一種模式?
是的,全球化是大勢所趨,浩浩蕩蕩。但世界是否從此朝向一體化發展,而全球化是否就等于全人類將共用一個腦袋思想,只崇尚西方、尤其是英美兩國的生活方式,全球化等于西化?奇妙的是,有論者提出美國哈佛的亨廷頓教授的《文明的沖突?》論,作為上述這些趨勢的質疑。
亨廷頓指出,世界在走向全球化的當兒,國際間的紛爭仍然沒有停止,民族主義方盛未艾。冷戰結束后,世界上的政治意識形態沖突基本上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很有可能就是文明的沖突。而不同文明間的沖突,正成為世界沖突和戰爭的新來源。也有論者認為,經濟全球化几乎是不可抵擋的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上也將走向全球化。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系系主任張炳良曾撰文指出,東亞國家領袖如李光耀和馬哈迪所提出的“亞洲價值觀”論,無疑“反映亞洲新進發展國家急欲求別于西方文化、建立一套能植根本土文化與價值體系的非西方經濟發展模式的意圖。”
張文指出,即使“亞洲價值觀”被質疑為簡單化和主觀性的理念,但它卻挑戰著被西方主流言論視作歷史必由之路的、同樣被簡單化的“全球化”典范。他并指出,就算在所謂西方資本主義中,也存在不同的國家類型。而一些社會學家相信,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本土化(localization)是雙軌并行的,構成一個“glocalization”的面貌。法國總理若斯潘提出,我們要“市場經濟”但不要“市場社會”,與此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回頭再看意大利熱那亞的熊熊烈火,更令人相信暴力行為是解決不了什么問題的。環球的文化既然是這么復雜的議題,涂鴉破壞、打碎窗戶、焚燒車輛,再加上攀越圍牆鐵絲網進入保護區,恐怕都不得其法。但是從人們的無奈與憤怒當中,我們恐怕也看到對先進國家的一種期待,希望他們不再把有別于西方主流的任何價值觀都嗤之以鼻。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