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專欄】凌鋒 : 共產專政的間接幫凶

凌鋒

人氣 2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7月20日訊】 在紐約舉行的文革三十五周年研討會上﹐張朗朗的發言引發了我的一些回憶。張朗朗講話的內容是有關“一打三反”運動﹐這是發生在1970年的事。張朗朗當時是北京市的“現行反革命”在死囚裡等候槍斃。為了提高“效率”﹐當時中共把殺人的權力下放到各省市。文革結束後﹐他拿到一張那時發給全民討論該如何判決的55人名單﹐有他的大名在內。但因為他是高幹子弟﹐後來網開一面免死。

那時我在上海的一家工廠當“工人階級”﹐上頭也多次將這些要判決的“現行反革命分子”名單發下來討論﹐每個學習小組要將討論結果交上去供領導參考云云。中共宣傳說這是“群眾專政”﹐體現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但是這種討論完全是胡鬧。因為上面已經定性﹐問題是如何判決而已。至於罪行的大小﹐我們這些小小老百姓怎麼知道﹖所以就要揣摸討論名單上是如何說的來提出判刑輕重的意見。例如如果討論名單上說“民憤極大”或“影響極壞”﹐討論時大家就會大喊“槍斃﹐槍斃﹗”印象最深的是在討論一位號稱“人民大道一隻鼎”的姚先生﹐說他宣傳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了72名青少年﹐受害者這樣多﹐又是爭奪接班人的鬥爭﹐自然“民憤極大”﹐人們高喊“槍斃﹗”果然後來在人民廣場開公審大會﹐此人被槍斃。

當時除了用“畜生般語言”攻擊毛澤東的也槍斃之外﹐醜化歪曲“革命樣板戲”也是彌天大罪﹐因為涉及毛夫人江青。而對名單上成分﹑出身不好的“反革命”﹐也會提出嚴苛的意見﹐理由是“階級報復”。對這些判刑意見居然小組裡每次都有一致的結論﹐關鍵在於大家最後必然向刑期最重的意見看齊。誰也不會為一個不認識的反革命分子說話而“右傾”而對敵人“仁慈”﹐何況這是明顯的形式主義﹐整個上海有千千萬萬學習小組﹐哪一個領導人吃飽飯沒有事真正來看“群眾意見”﹖而像我我這樣一“臭老九”要向工人階級學習﹐更不宜提出個人什麼意見和看法。

不過當時在自己頭腦裡也沒有覺得這是踐踏人權的罪惡﹐而只是感到這些人倒霉﹐為何不小心一點﹐或逆來順受一些﹐免得遭殃。但是多少人就是在“群眾專政”的名義下葬送了他們寶貴的生命﹐而我們跟著嚷嚷的﹐除了是被共產黨拖下水外﹐實際上也是共產黨的間接幫凶。正是有這樣多類似我們這些由中共調教出來的順民愚民式的“幫凶”﹐中共雖然犯了滔天大罪後這種把戲還可以繼續玩下去,他們仍然可以厚顏無恥的繼續統治下去。

如果當時我在北京﹐或張朗朗在上海﹐我也會舉手贊成殺死他﹐多麼可怕﹐我們在陰間相會﹐他會不會來個“階級報復”﹖即使他不死﹐我們在陽間見面認識了﹐覺得那場討論很好玩嗎﹖大家笑得出來嗎﹖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我們應以理性冷靜心情看中國申奧成功 (7/15/2001)    
  • 老鄲 : 黃水傾為學人淚 (7/14/2001)    
  • 中央社﹕魏京生撰文堅決反對北京主辦奧運會 (7/11/2001)    
  • 魏京生:不要獎勵北京的暴君 (7/10/2001)    
  • 网路警察—中共專政利器    (7/9/2001)    
  • “群衆運動”與“運動群衆” (7/9/2001)    
  • 不要讓歷史的惡夢重演:三位老政治犯關於北京申奧的聯合聲明 (7/6/2001)    
  • 世界日報 :昔日「革命物件」將成中共再造的「政治新血」 (7/5/2001)    
  • 【紀元特稿】蘇紹智: 中共建黨八十年評說 (7/3/2001)    
  • 異議人士集紐約 批中共禍國80年 (7/2/2001)    
  • 金堯如 : 中共80年:消滅階級全國成煉獄 (7/1/2001)    
  • 中國共產黨的綱領: 絕對權力的代表 (7/1/2001)    
  • 【紀元特稿】金堯如序 凌鋒新著《中共風雨八十年》 (6/25/2001)    
  • 宋永毅:中國的「群眾專政」轉變為「特務專政」    (6/19/2001)    
  • 欺詐百姓的中國股票市場:請關注PT水仙退市黑幕 (6/19/2001)    
  • 宋永毅:中國的“群眾專政”轉變為“特務專政” (6/17/2001)    
  • 張偉國: 中國是一個大監獄 (6/15/2001)    
  • 腐敗與集權關係複雜 (3) (6/13/2001)    
  • 蘭大校方聲稱“對學生實行人民民主專政” (6/10/2001)    
  • 魏京生 : 應該永遠記取的教訓 (6/5/2001)
  • 相關新聞
    魏京生  : 應該永遠記取的教訓
    蘭大校方聲稱“對學生實行人民民主專政”
    腐敗與集權關係複雜 (3)
    張偉國: 中國是一個大監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