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專欄】劉曉波: 中共花誰的錢來買穩定

劉曉波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7月2日紀元專欄】 最近,大陸政府有關部門公布:中國的私人存款已經接近7万億元人民幣,私人的外匯儲蓄也已超過700億美元,兩項相加,近7万5千億人民幣,而大陸2000年的GDP才8.9万億人民幣。這說明用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高增長的政策失靈,也說明支撐中國經濟的主要資金來源,更提醒人們注意到金融系統所隱含的巨大隱患。大陸金融系統本身并不具有真正信譽,完全依靠政府信譽來維持,一旦出現政府信譽危机,老百姓的瘋狂擠兌將使中國的金融系統的支付鏈條在一夜之間崩潰。

大陸的儲蓄率之高為世所罕見,老百姓之所以把錢存進銀行而不愿做回報更丰厚的其他投資,主要的原因決不是老百姓沒有投資意識(象某些經濟學家說的那樣),只會存錢而不會用錢來賺錢,而是因為:1、政府對市場的限制,使投資市場極不發達,老百姓是在很少選擇甚至是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才把錢存在國家銀行里;2、極為有限的民間投資市場的風險太大,那是權貴們的天堂,老百姓的地獄,充滿了歧視、欺詐和變相掠奪,沒有任何商業信譽,几乎每一起集資案都是以高回報的承諾騙取老百姓的血汗錢,而政府一旦進行整肅,百姓的投資就會嚴重損失,甚至血本無歸。3、大陸合法投資市場——股市,也充滿了違法違規的黑箱操作,散戶的資金常常是有進無出,總是在被套和解套的惡性循環之中,給那些幕后操盤的人提供牟取暴利的資金。

然而,政府最喜歡炫耀的政績就是經濟的高增長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此證明只有中共才能帶領人民致富,要求人民感恩戴德,也有一些御用的幫閑文化人,居然對批評現狀的知識分子和表達不滿的百姓說:“不能吃著人家的,用著人家的,還罵著人家。”這個“人家”顯然是指政府。但是,一個公認的基本常識是:即便政府做了天大好事,其資金來源主要是納稅人的錢,政府也是靠老百姓來養活的,好政府只不過是好的股東代理人而已。何況在中國,納稅人的錢都被龐大的官僚机构揮霍了,中國經濟的資金來源主要不是稅收,而是老百姓的存款,正是百姓的巨額儲蓄成為銀行放貸的主要資金來源,更何況,現政府為了保持經濟的高增長,又用逐年擴大國債發行量和上司公司的數量來汲取民間資源。

所以,不是政府養活百姓,而是百姓養活政府;政府無權逼著百姓每天高喊“感謝党”和“感謝政府”,而應該主動向百姓致謝!而在大陸,政府不但花百姓的血汗錢支撐經濟,標榜政績,自我夸獎,還要為一党獨裁政權的穩定而花百姓的錢來鎮壓百姓。朱鎔基主張“花錢買穩定”而不贊同動不動就采取專政手段,但是必須說清楚的是,第一,這錢要花得合理合法,花得公正;第二,買穩定花的決不是政府的錢,而是百姓自己的錢。

2001年6月27日于北京家中

(紀元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中共對台情報部門曝光 (7/1/2001)    
  • 申奧最后沖刺:北京處決犯人,嚴防資料外泄 (7/1/2001)    
  • 目擊者言:生活在恐懼中 (7/1/2001)    
  • 中國共產黨的綱領: 絕對權力的代表 (7/1/2001)    
  • 美國會成立委員會監督中共人權 (7/1/2001)    
  • 中共八十黨慶 英國主流媒體大揭其黑暗面 (7/1/2001)    
  • “七一”看中共: 北京“流氓”看守所的酷刑 – 電針 (7/1/2001)    
  • 賴昌星:朱小華落馬是因為江朱爭權 (7/1/2001)    
  • 中共造神運動 毛鄧靠政績 江靠吹捧 (7/1/2001)    
  • 江澤民:不放棄武力統一中國 (7/1/2001)    
  • 黃琦一案延期凶多吉少 (7/1/2001)    
  • 中共党史与謊言 (6/30/2001)    
  • 中共黨慶 大陸網友諸多另類想法 (6/30/2001)    
  • 美國之音﹕中共党史与謊言 (6/30/2001)    
  • 擔心家丑外揚﹖中共突禁學者出席溫哥華司法研討會 (6/30/2001)    
  • 賴昌星﹕與王漢斌君子交 (6/30/2001)    
  • 申奧衝刺 北京嚴防醜聞資料外泄 (6/30/2001)    
  • 中共慶祝早已消逝的毛澤東遺產 諷刺意味濃厚 (6/30/2001)    
  • 賴昌星爆江朱李權爭 導致朱小華妻亡女瘋 (6/30/2001)    
  • 【紀元專欄】卜音:中共大話八十年 (6/30/2001)
  • 相關新聞
    【紀元專欄】卜音:中共大話八十年
    賴昌星爆江朱李權爭 導致朱小華妻亡女瘋
    中共慶祝早已消逝的毛澤東遺產 諷刺意味濃厚
    申奧衝刺 北京嚴防醜聞資料外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