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7月17日訊】 在台灣,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緊鑼密鼓籌備聲中,部分台灣的政治人物還是不脫泛政治化的窠臼,以權謀眼光來看待這場眾所期待的盛會。有的政治人物甚至在經諮會尚未正式召開之前,就揚言不排除中途退出經諮會,為經諮會的順利進行增添不少變數。各種民意反映顯示,多數人都希望把經諮會開好,為「拚經濟」奠定更好的基礎,政治人物一定要將這種民意所趨放在心上。當然,參加經諮會的各界人士也不能沒有全局觀和責任感。
昨天,六大工商團體負責人聚會研商,提出多項建議提交經諮會討論,包括朝野理性對話、促使兩岸經貿正常化、成立單一窗口、工資與工時立法授權勞資協議、適度鬆綁戒急用忍、加速兩岸大三通、停徵證交稅與土增稅減半以及公債發行餘額提高到二十五%、開放中國人士來台觀光、推動企業合併及分割法、建築執照延緩發放三年等,會中還有人提及與中國簽訂五十年和平協定的建議。這些建議中,有的確實對「拚經濟」有所幫助,但有的寄望於遠水救近火,非但無濟於解決台灣的經濟問題,反而會在經諮會引起無謂的爭吵。
根據不久前工商團體的一項調查,產業界人士對經諮會應優先討論的議題,半數以上認為是「投資與經濟環境問題」,這顯示產業界最為關心的還是台灣的問題。其實,台灣的產業疲弱不振、經濟嚴重衰退,產業界人士應當感受最深,也最能體會問題的癥結出在台灣的投資環境惡化。因此,經諮會邀請產業界人士參加,相當有助於台灣政府掌握問題所在,然後對症下藥解決問題。我們也曾經建議,經諮會既然要談經濟,就應當多邀請產業界人士,不要又成為政治人物大拜拜或角力的場所。
不過,我們對產業界人士也有不少期待。產業界人士平日專注事業,在宛如戰場的商場戰戰兢兢,對於個人事業的發展十分投入。當前,民眾對經諮會頗有期待,也希望產業界人士貢獻高見,主要是想借助其經營事業的經驗,為台灣的經濟病症把脈。此時,產業界人士應當將自己的視野,從商場轉移到國家社會的面向來,一方面要有全局觀,一方面也要有責任感。先進國家經常討論的「企業社會責任」議題,可以說就是產業界人士這次參與經諮會角色的寫照。
眾所周知,產業發展的火車頭固然是產業經營者,但從國家建設到廣大勞工,也都是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一言以蔽之,產業的前途與國家社會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最近,有些短視的企業家盲目鼓吹中國投資,把中國當作台灣唯一的希望,根本不重視改善台灣的投資環境和推動產業升級轉型,才是台灣產業永續經營的正途。結果,台灣的產業環境更加無從改善,產業經營的大本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從而造成更多產業加入出走行列的惡性循環。由此可見,現在的產業問題,並不是出在對中國投資開放得不夠,而是開放過度造成產業、資金逐漸萎縮,衍生成為目前的積弊。
《 自由時報 》於今年初在台灣所進行的失業問題問卷調查,所得到的結果正是如此。在二一六八份有效問卷中,認為台灣政府應當優先處理的問題,有四成三一是暫停企業外移,有四成四三是改善台灣的投資環境。這項調查充分顯示出,從勞工的角度所看到的經濟問題,對台灣政府和產業經營者都頗有參考價值。其實,這份調查所透露的道理不難理解,即產業必須在台灣生產才能創造就業,進一步來說,也唯有如此台灣政府才有充足的稅收,得以持續改善投資環境以及協助產業發展,讓台灣產業在台灣內外都能枝繁葉茂。陸委會所做的民調顯示,多數民眾希望台灣政府對赴中國投資要更嚴格管制,說明多數民眾已經看出了這個問題的關連性。
兩岸關係中的政經矛盾並不單純,中國連恢復協商都要我國接受「一個中國原則」,遑論兩岸投資保障協定、五十年和平協定。台灣總統府官員昨天指出,如果中國提出要求我方接受一個中國的條件,才肯配合實施兩岸三通,台灣政府必須顧及二千三百萬人的意願和尊嚴,以及國家安全等問題。這是談論兩岸經貿時應當要有的認識,否則像某位王姓紅頂商人那樣要求政府坦然接受中國的一中原則,以為向中國投降就可以振興台灣經濟,極可能會使台灣的主權尊嚴和經濟安全一起葬送。台灣的經濟如果要靠中國來發展,等於是自己的脖子上給別人架上一把刀,隨時可能結束掉性命。
經過長期的經濟繁榮,台灣景氣出現衰退,固然要有所警惕,但也不必因此懷憂喪志。過去半個世紀的經驗告訴我們,在瀰漫悲觀氣氛的時刻,愈是需要剛強堅忍的沈著毅力,正確把握國家的發展方向。而且,只要台灣政府拿出行動「拚經濟」,徹底排除令人詬病的投資障礙,為有心根留台灣的人開創投資環境,從而振興經濟、穩定政局,必定可以讓台灣恢復民主繁榮的景象。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