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7月15日訊】 曾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很美,美在秦磚漢瓦之間的韻律,濃郁的秦聲秦韻陶醉了秦人,在古老的城牆下,听秦腔、吼秦腔成了今天許多西安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大樂事。
中國新聞社消息﹐西安城里有一座門面堂皇的易俗劇院,專唱秦腔的,名角大腕云集。但市民并不常去光顧,他們更喜歡順著城牆根著去听“自樂班”。
“自樂班”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票友”下海,几個人,不需舞台燈光,伴著鏗鏘鑼鼓几件簡單的樂器便可演繹人間悲歡,在西安沿著城牆根走一圈,隨處可見。
秦腔是西北地方戲种,主要流行于陝、甘一帶,形成于中國明代中期。曾受昆腔、弋腔、縣城陽腔的影響,以梆子擊節,音調高亢、激越,長于表現雄壯、悲憤的情緒。明末清初流傳南北各地,對許多劇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秦腔是三秦大地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當地人個個都會唱几句,村村都有“自樂班”,逢年過節,便是村民過戲癮的最好時光。
在秦人眼中,秦腔是大戲,板胡響處,鑼鼓起時,高亢的唱腔響遏行云,那种气勢豪情,与軟語呢喃的劇种絕對是兩重天。
在城牆根下听“自樂班”,天作幕布地為台,無拘無束。唱戲的投入,听戲的也投入。唱者多為關中漢子,方面闊口,狀極威武。提袍抖袖,大吼大唱,一條嗓音破空飛去,撞在城牆上,踅回來,聲猶震耳。
据一位來自藍田縣的小伙子稱:他身體單薄,難以胜任體力活。因會唱十几出秦腔折子戲,所以跑到西安來唱“自樂班”,每天也能掙個二、三十塊錢。
票友郭先生則表示,不論苦懮,只要在這里吐一口長气,來几聲叫板,立馬通體舒泰,神采飛揚。
在采訪中,筆者結識了北大方正公司西北區高級主管穆先生,他高大英挺,出手大方。据知情者透露,他每日來兩次,每次給的錢數最多。
他告訴筆者,他今年三十歲,自幼愛唱秦腔。他的母親曾得到過秦腔名角李愛琴的指點,能唱《生死牌》。他說,作為一個年輕的戲迷,他一直對秦腔的未來情有隱懮,因為每次參加“自樂班”,鮮見黑發人。
從穆先生口中,筆者得知有不少外國人對秦腔藝術非常痴迷,經常在雙休日來听“自樂班”。靠著一位熱心老漢的引路,筆者在含光門一個僻靜處找到了來自的兩個秦腔愛好者。
這兩個美國人都是西安某大學的外教,能說一點漢語,金發碧眼,人高馬大,站在那里恰像羊群中的駱駝一般。不經意間成了城牆根下特殊的一景。
一個滿臉絡腮胡的喬治告訴筆者,他喜歡中國,更喜歡中國的戲曲。另一個麥克先生則表示,秦腔藝術博大精深,對中國歷史有深刻的總結。雖然他們不會唱,但都非常愛听。(//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