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7月12日訊】 康乃爾大學研究小組調查美國和中國大學生,發現中國人和美國人對於童年的記憶,內容不一樣,「最早記憶」的年紀也相差半年,美國人回想起的童年往事主要是「個人」的經驗,中國人所回想的大多數是「家庭」和「集體」的經驗,該經驗勾起的情感強烈度,也是美國人大於中國人。研究員認為這與個人的文化背景有關。
小組的研究報告將發表於8月號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報告作者汪琦(譯音)說,「認知不是單純的過程,而是根植於文化脈絡,跟我們學來的東西糾纏在一起。我們選擇來記住的東西受到文化背景的影響。」
小組請119名哈佛大學生,其中54名男生,65名女生,和137名北京大學學生 (90名男性,47名女性) 參與這項研究。
研究人員請他們回憶「最初的記憶」事件是幾歲的時候發生,也請他們形容對該事件的感受。問卷當中,請他們以「我是或我感覺如何如何」開始回答,以便測知回答者的自我意識。
很少例外,美國人的童年記憶都比較清楚,也比較集中於「我自己」如何如何,中國人則較常回想到日常生活的慣常細節和家庭的集體活動。
美國學生回想起的內容大多是個人經驗和感受,不像中國學生想到的是家人親友。美國學生的自我評價較高。他們「最早」的記憶是3歲半發生的事,中國學生回想的起來的,都是4歲以後的事。
汪琦說,其中的差別可能是文化習慣使然:美國社會較重視個人,不像中國社會強調集體。文化背景「可能影響到我們對個人資訊的觀感,也影響到我們儲存、取用哪些資訊。」
據中央社渥太華11日專電報導,小組進一步探討了語言習慣或回憶過程是否造成上述的「種族差別。」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心理系教授羅芙塔絲認為這項研究很有趣,並指出父母親確實可以透過日常語言,加強子女某些語言行為,小孩子則會隨著語言形態的改變,反映出家庭價值觀。「我們可能受到鼓勵,去記憶不同的事件,結果長大後就只回想這些事。很可能我們最早的記憶,就是常聽家人提起的那些事。」
她又說,中國人所回想到的過去,可能造成他們自尊心普遍低落,「這純粹是揣測,不過,如果謙虛的美德受到鼓勵,中國小孩都對自己說「我很普通,我沒什麼特別的地方」,他們的自我概念會如何?」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