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7月1日訊】蘋果日報7月2日社論﹕印度裔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martyaSen是少數為中國以往的計劃經濟體系說好話的經濟專家。在近作《DevelopmentasFreedom》(《發展就是自由》)一書中,他指出中國近二十年的經濟迅速發展不能只歸功於改革開放政策,同樣重要的是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前,在計劃經濟年代作出的多項重大社會改革,包括土地改革、教育普及化、改善基本醫療服務等。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社會改革(Socialreforms),到中國投資的大企業才有大量有基本教育水平、身體健康的勞動力可以僱用,從而推動中國經濟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長。圖﹕中央須放棄極權統治,才令中國走向現代化。
基層薄弱難現代化
AmartyaSen又說,不僅中國,其他在戰後崛興、經濟有長足進步的亞洲國家如韓國、台灣同樣經歷了類似的社會改革才達至今天的成果。
AmartyaSen並不是唯一選擇評價中國的計劃經濟的學者。已故的中國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在他的自傳《黃河青山》中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說中國近代史以來多次變法、維新都不成功,根源來自中國的基層社會組織薄弱,形成不了現代化的架構、機制,以至資本、人才都不能有效累積。因此,他認為中共建政後打碎原有的社會組織,重建新的社會機制可能是促使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推動力。
這兩位著名學者都是獨立研究、卓有成就的學者,他們對中共治下的成績的評價當然有可參考之處。事實上,中共建黨八十年,是中國現代史的一股極重要的力量,也是中國大陸的當權者,如何評價及考察中共的功過,它的歷史角色是一個持續不懈、長期的工作,不能由官方判定,更不能以簡單的甚麼「七分功、三分過」或「七分過、三分功」來畫上句號。因為只有坦然面對、反省歷史的民族,才可能還清歷史的債務,避過歷史的懲罰。
中共進行有益改革
我們也同意AmartyaSen及黃仁宇先生所提的一些觀點,就是在中共治下的確進行了一些有益的社會改革,其中普及教育與改善基本醫護服務大概是最重要的。但是我們認為沒有後來的開放改革、沒有後來打破束縛企業、個人的大鍋飯制度,這些社會資本並沒有用武之地,中國仍將是一個千頭一臉、毫無生氣的均貧國家。只有在七九年開放改革、逐步恢復中國人民的積極性及創造力後,中國才真正換了面貌,成為今天生氣勃勃的模樣。因此即使中共真的如AmartyaSen所言為經濟發展奠下了一些資本,但它的重要性遠不如後來的體制改革大;而體制改革後取得的成果與其說是中共的功勞,不如說是千千萬萬勤勞向上的中國人的成就。
更重要的是,中共推行的社會改革代價實在太大了。伴隨社會改革而來的極權政治不僅扼殺了好幾代中國人的自由、權利,更令中國的土地上出現一次又一次的社會大動盪、饑荒,單單是大躍進那一回所導致的饑荒,就導致數以千萬個的中國人活活餓死。像這樣沉重的血淚代價、人命代價,即使社會改革有一點點的成績也是彌補不了的。
發展經濟放棄極權
正如AmartyaSen指出,印度跟中國幾乎同步發展,改革的步伐雖然稍慢,但由於民主及資訊自由,印度在發展的過程中並沒有中國那樣的大規模動亂,更沒有重演獨立以前饑荒頻仍的慘況;由此可見,即使真的要推動社會改革,中共的那種極權制度、政策還是不必要的。而中國若真的要在經濟發展方面再上一個台階,中共更需要放棄它的極權統治,給予個人、企業有更多發展的空間及自由,不然中共只會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絆腳石。(//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