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6月4日訊】 四月下旬,香港富豪李嘉誠長子李澤鉅旗下的龍頭企業–長江基建公司(簡稱“長建”)的高級代表,頻頻前往汕頭。他們在汕頭的商務活動,圍繞的中心只有一個:長建在汕頭、撫順、沈陽等地投資的電厂項目均未得到合同中保證的最低回報。而香港的一些證券分析机构更聲稱為此將調低長建的資產淨值。与此同時,又有報道稱,因為這些投資項目受挫,近年來長建的投資已經逐步由內地轉向澳洲、加拿大。
從有關渠道獲得的消息更富有震撼力:因為投資難以取得原有的保證最低回報,李嘉誠長江基建方面的代表几個星期前就已經開始了与汕頭市方面的交涉和談判,据說一場圍繞投資回報合同的談判曾經持續了72個小時!同時,汕頭方面傳來的消息是新一輪修改投資回報合同的談判又開始了。
政策調整潑冷水
外資電厂汕頭受挫,与汕頭電力的歷史發展有很大關系。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10年,因為經濟發展迅速,汕頭的用電短缺問題十分嚴重,缺電問題甚至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國家政策允許開放城市多渠道投資辦電厂的條件下,“缺電缺怕了”的汕頭市政府制定了“大、中、小、微電厂一起上”的方針,不管規模有多大,只要能發電,就允許社會力量投資辦電厂。因為有政策驅動,汕頭市10年期間共建成12家中小型電厂和1家大型電厂,總投資100余億元人民幣,總裝机容量140多万千瓦。之后,汕頭又投資30億元建成了國家最高等級的50万千伏雙環電网,將汕頭電网与廣東省、國家乃至香港的電网都聯到一起,汕頭就此永遠告別了缺電的歷史。
李嘉誠的長江基建集團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請”到汕頭來投資電厂的。1994年前后,長江基建在汕頭總共投資9222.18万美元,興建了長浦、長海和長潮三家裝机容量均在10万千瓦左右的中型電厂。作為引資條件,政府也以合同的形式保證其在10年內每年回收10%固定資產投資、每年經營最低獲益回報14%。
但是事情并不像人們預計的那樣樂觀。1997年之后,國家電力產業政策調整,開始逐步淘汰裝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的小火電;1998年,國務院31號文件又明确規定,各地在電厂投資上不准繼續搞固定回報;1999年后,國際燃油价格升,中小電厂成本急升,在電价市場競爭中立即陷于劣勢;加上廣東省內實行電价核准制,地方中小電厂難以承受巨大的電价差,終于在2000年前后陷入全線虧損。据透露,目前汕頭使用燃油机發電的7家中小電厂全部虧損,其中就包括了長江基建的三家電厂。
正是因為上述原因,汕頭市政府當年對長江基建許下的超高額固定投資回報再也難以實現。据稱到1999年為止,汕頭市給予長江基建方面的回報尚有1100万美元的資金缺口。
“外界都說汕頭市政府不講信用,其實不是汕頭市不想兌現承諾,而是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市場環境确實發生了變化。”一直參与了与長江基建方面談判的汕頭市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汕頭市能源辦公室主任肖喜榮面對記者一臉的無奈。
汕頭電力改革:一個尷尬樣本?
從1996年起就在汕頭市能源辦公室當主任的肖喜榮對汕頭市電力改革有很多思考。
肖喜榮說,當初不惜以政府擔保高額回報來吸引投資,就是要社會來負擔高電价,結果90年代汕頭地區的電价平均在0.70元/度以上,而同期東北的電价不過0.20元/度。80年代末90年代初,汕頭提出“赶超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口號,GDP遞增計划定到了25—30%,電厂的規划自然嚴重超前,結果1994年至今10多家電厂的實際發電量只等于設計能力的一半,造成大量資產閑置。在具體投資中,汕頭的電厂絕大部分都有外商參与投資,大筆的資金通過外企進行融資或者銀行借貸,結果多數電厂都背上了沉重的還貸包袱。統計顯示,目前各電厂的平均效益只能實現預計的30%,而汕頭的12家中小型電厂中也已經有3家電厂因為難以承受負債經營和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而關閉。
肖喜榮用了兩句話來概括汕頭目前的電力整體局勢:“改革有必要,情況很复雜。”但這遠遠概括不了汕頭電力改革面臨的“窘境”:大電厂的電价低,小電厂電价高,每當夏季用電高峰期來臨,省网往往要求地方電厂臨時發電來補充其不足、調劑電价,而目前汕頭用電量的52%左右是省网配給,48%左右的電量要靠地方電网來補充,小電厂電力上网越多虧損越多,根本無法解決其債務和回報問題。目前許多大型的國際企業都有意到汕頭投資,但是他們條件之一就是希望在工業用電价格上給予优惠,然而在政府調控電价的體制下,地方政府無權也無錢來補貼電价,結果就只能是限制了外企的投資。肖喜榮說,這些問題汕頭1998年就開始研究,也向連續三任的市委書記做過專題匯報,但都無法解決。
完全開放競爭的兩難處境
國家電力體制改革的步驟是政企分家、厂网分家、競价上网,目的是破除壟斷、實現電力市場完全競爭,這是一個市場規律和政府調控相結合的改革方向。對于地方的小火電,將來的命運肯定是關停,作為對本行業的歷史發展和現實有深刻了解的國家干部,肖喜榮他們對于改革的方向肯定是完全贊同,所不同的是,他們更強調電力體制改革要從現實出發、有領導有計划地走一條穩步前進的路。
雖然目前省网到汕頭之間已經建成了500千伏和220千伏的兩套國家最高標准的回路電网,在“西電東送”的國家大政策下,汕頭電网也已經成功地与周邊的云南、貴州、乃至三峽的電网實現了對接,但是依照目前省网的供電能力,在用電高峰期省网滿負荷運轉都難以滿足汕頭地區的用電需求,因此肖喜榮表示,地方小火電作為大電厂的補充還有存在的必要,過早地全部關并小火電對于地方經濟發展沒有任何好處。
事實上,同樣的困境也擺在省電力和國家電力面前。廣東電力集團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廣東自產電力主要是火力發電,韶關、梅州、茂名、汕頭、湛江、東莞、深圳等地分布著大大小小上百個中小電厂,而這些火電已經形成較大的規模,成本也遠遠高于西部的水力發電。為保護廣東本地的火電,廣東有關部門提高了“西電”在廣東的銷售价格,因此雖然“西電東送”電网建設已經比較完善,但是去年廣東僅僅有5.4%的電力來自“西電東送”,而1999年僅僅是3.5%。這位業內人士估計,即使到2005年,樂觀的估計也不過7%,因此廣東電力的供應和价格等環節同樣沒有達到完全開放競爭的狀態。
困境擺在面前,突破卻無從著手。肖喜榮說,他們目前也沒有任何辦法解決上述复雜的局面,目前他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等,等待國家的改革政策出台。而据透露,廣東省經貿委的調查小組已經前往汕頭進行了電力現狀方面的調查。(//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