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6月30日訊】 朱乃正《國魂屈原頌》:”愛國主義英雄”露出了超級情种的真實面目
詩人之死,眼下已成了人們熱衷談論的話題,而最早的一次中國詩人殉難,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屈原。從司馬遷開始直到今日,所有的人都堅信此人因政治懮憤而投江自沉的動人故事,而其中的唯一證据,就是他被放逐后所寫的《怀沙》。詩人在詩中這樣宣稱:自殺方式已然确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越,去擁抱(”怀”)江底的柔軟泥沙。但已有研究者尖銳地指出,《怀沙》可能是一篇根据他的自殺傳說而時候炮制的偽作,因為其中的話語并不符合屈原的既定模式。
如此一來,以現代偵察學的立場看,屈原的死因就變得非常可疑。為什么有人要偽造他的自殺遺書?只能有一种解釋,就是企圖掩蓋死亡的真相。這迫使我們發出下列追問: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屈原死亡的真相?
回答只有一個,那就是謀殺!
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許多人有殺他的嫌疑,如他的政治仇敵令伊子蘭、(人妄)臣靳尚等等,但由于屈原已遭貶竄,除非有極其特殊的原因,他們似乎沒有必要再派刺客去追殺這個在仕途上已毫無希望的人。因此,在我看來,這個人的死,不過是一場秘密愛情的結果而已。
屈原在愛情方面的浪漫特性是眾所周知的。他的几乎所有的重要詩篇都涉及了愛情。由于過分愛戴花花草草,身上整天佩帶香茅,甚至屋里也到處裝飾著花草,頗有龍陽癖之風,因而被猜疑為是個同性戀者,并与另一位年輕詩人宋玉有曖昧關系。但這些推斷終究缺乏充分的證据。他的情詩對象多用女神作為代號,如”少司命”、”云中君”、”山鬼”和”湘夫人”,這無疑就是有力的反證,顯示屈原所關切的仍然是与异性的交往。
傅抱石《湘夫人》:屈原最愛的女神,很可能是鄭袖的一個隱喻
代號”湘夫人”的女子,無疑在屈原的情人中擁有最顯赫的地位,因為屈原對她產生了狂熱的眷愛,《湘夫人》一詩,寫得感天動地,猶如一個苦苦單戀的少年。這首詩給我們留下了三個方面的強烈印象:第一,此女美貌惊人,猶如天仙;第二,她擁有比屈原更高的社會活政治地位;第三,她因种种限制無法与屈原公開見面,而只能在荒郊野地与之秘密幽會。在當時的楚國,符合這三項條件的女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楚怀王的寵妃鄭袖,其實這也可以從《湘夫人》的標題中赫然讀出:”湘”就是楚國,”夫人”就是楚王之妻妾。
我們現在還無法斷定:這場狂熱的愛情究竟是真實的偷情,抑或只是屈原自己的一廂情愿。但有一點似乎可以推斷,屈原對其寵妃的暗戀,被政敵在添油加醋之后報告了楚怀王,導致他在政治分歧的名義下遭到放逐。盡管屈原擁有強大的帝王血統(這方面的信息,可以參看《离騷》)。十几年后,楚怀王駕崩,其子傾襄王即位,楚國的政治格局再次發生激烈改組。為了防止屈原与因与鄭袖的曖昧關系而卷土重來,其政敵派出了武功高強的殺手,以期徹底消滅這個流亡者的肉體,從而演出了一幕殘酷的歷史悲劇。
不妨讓我們設想一下當時的激烈場景吧:刺客在汨羅江上乘舟追殺,而屈原則乘坐另一舟船奪路而逃。這場惊心動魄的水上角逐以屈原的不幸落网而告終。冷血殺手把他裝進麻袋,在捆緊了之后投入江心。隨后,政客們偽造了屈原自殺的遺書《怀沙》,并且利用史官四處散布屈原与鄭袖不和的謠言。一代文人英豪就此离奇地香銷玉殞。
屈原故里秭歸:也是屈原遭到謀殺的現場
人民目擊了這場卑鄙的謀殺。他們渴望說出真相,但卻畏懼權勢。他們最終選擇了一場象征的戲劇。這就是現下流行的民俗的起源:在屈原被謀殺的那個日子和那個現場(恰好也是另外一個遭到迫害的楚國英雄伍子胥的紀念日),舉行哀悼屈原的祭禮,他們机智地用賽龍舟來隱喻當時激烈的追殺場面,用包粽子來隱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慘事變。其中,米飯象征著他的肉體,粽葉象征裝他的麻袋,粽絲象征捆扎他的繩索,而把粽子投入水中,則象征著屈原遭人溺斃的真相。
由于時間的流失,這些隱喻最終成為費解的謎語。至此,歷史被收藏和掩蔽在了壯麗的風俗的背后。
(注:本文十多年前發表后,引來楚辭界一片聲討,我始終沒有還口,實在因為我們之間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操作話語,特此說明,以資一笑。)
轉自《世紀中國》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